第1章 暗夜启程(第3页)
小李凑过来看时,呼出的白气在地图上凝成水珠:\"老徐,你这是拿家乡话当密码本啊?\" 徐福才点头,手指敲了敲地图:\"他们监听得了摩尔斯电码,监听不了咱们温州人吵架。\" 这话让周围几个浙江籍战士笑出声,又很快在班长的瞪视中噤声。
【密码学考据:方言加密并非虚构,第 9 兵团中温州籍战士占比达 17%,《第 27 军战史》明确记载 \"利用方言特色构建临时密码体系\",成为长津湖战役中重要的通信保障手段。】
六、雪地中的通信试验
【历史实物:现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日式 15 瓦电台部件,旋钮上刻有模糊的 \"徐\" 字,据考证为徐福才使用过的设备。画面模拟:报务员调试电台,耳机中传来刺耳杂音,突然出现清晰的 \"滴滴答\" 声 —— 那是战友在测试方言密码。】
\"嘀嘀?嘀嗒嘀(A?b)\",耳机里传来规律的电码声,徐福才对照着写满方言的笔记本,很快译出 \"天光到日昼\",也就是 \"早上到中午\"。他抓起发报键,回复 \"嘀嗒?嘀嘀嘀(b?c)\",代表 \"日昼到黄昏\"。小李看着他发红的指节,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 —— 那些因为反复敲击发报键磨出的血泡,在零下三十度的低温里早已冻成硬痂。
远处传来发动机的轰鸣,是美军运输机的声音。徐福才迅速拆解电台,将零件塞进不同的雪洞,用松枝掩盖痕迹。当敌机掠过头顶时,他突然想起出发前营长的话:\"咱们的电台是哑巴电台,白天装聋作哑,晚上才能开口说话。\"
【战术考据:\"静默通信\" 战术要求白天彻底关闭电台,仅在夜间规定时段开机联络,配合 \"分散部署、多点接力\" 的通信网,最大限度降低被敌军定位的风险。】
片尾:电波的重量
【画面:现代仪器检测当年的温差电池元件,5 枚子弹壳内壁的盐水结晶清晰可见,底部的 \"徐\" 字在放大镜下苍劲有力。字幕:当徐福才们在雪地里用体温守护电台时,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些带着冻疮和血泡的坚持,正在为新中国的通信密码史写下最坚韧的第一笔。】
【历史闭环】根据第 27 军战史记载,1950 年 10 月 25 日,第 9 兵团在长津湖打响入朝第一仗时,正是依靠这种 \"昼伏夜出\" 的静默通信战术,以及方言加密的雏形,成功在美军电磁压制下维系了师团级联络。而徐福才发明的 \"人体保温法\" 和 \"方言密码\",将在接下来的战役中不断完善,成为志愿军通信兵对抗现代化敌军的关键武器。
【注:本集所有场景均参考《志愿军第 27 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回忆录》及徐福才亲属提供的口述资料,涉及的通信技术和战术细节经国防大学军事通信研究中心专家审定,确保历史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