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空中威胁
卷首语
【画面:修复的美军 p-51 战斗机飞行影像,引擎声盖过风雪呼啸。字幕:1950 年 10 月的朝鲜上空,美军凭借 1400 余架作战飞机掌控绝对制空权。当志愿军通信兵背着电台踏入雪原时,他们不仅要对抗零下 40 度的严寒,更要在美军侦察机的 \"眼睛\" 下守护永不中断的电波。】
一、1950 年 10 月 20 日 长津湖雪原
【历史影像:黑白胶片中,志愿军战士在雪地中突然卧倒,钢枪与电台部件在雪面投下细碎阴影。画外音:第 27 军通信营战士徐福才的帆布背包里,日式 15 瓦电台已被拆成零件,变压器藏在棉鞋垫下,线圈缠在步枪枪管上,这是应对美军空中侦察的无奈之举。】
\"老徐,又来敌机了!\" 报务员小李的手肘撞在徐福才腰间,两人同时扑倒在雪坑里。三架 p-51 战斗机从东南方向低空掠过,螺旋桨掀起的气浪卷着雪粒打在钢盔上,像密集的鼓点。徐福才盯着二十米外的战友 —— 他正用冻僵的手指拆解报话机,天线杆被掰成三段,分别塞进不同的雪洞。
美军侦察机的轰鸣声消失后,小李爬起来拍掉胸前的积雪,露出藏在棉袄里的指南针雏形:步话机的线圈缠在铅笔上,针尖涂着从步枪准星刮下的金属粉末。\"这样能指南吗?\" 他吹掉针尖的雪,线圈在寒风中微微颤动。
【档案资料:第 27 军通信营日志(1950 年 10 月 20 日)记录:\"本日遭遇敌机 12 批次,所有电台实施 ' 碎片化伪装 ',重要部件分散埋藏,步话机零件改造为导航工具 37 例。\"】
二、碎片化生存
【场景重现:演员演示志愿军战士拆解电台:将电子管塞进搪瓷缸,用雪覆盖伪装;线圈缠绕在水壶上,利用金属反光误导敌机。历史录音:志愿军通信兵张连发回忆:\"美军飞行员以为我们背的是炒面袋,其实每个补丁
徐福才蹲在背风处,用刺刀挖出深约 30 厘米的雪洞。电台的蓄电池太重,无法随身携带,他只能用步枪刺刀在周围刻下不易察觉的标记 —— 三道斜杠代表安全,圆圈加叉代表危险。小李蹲在旁边,用步话机的耳机线绑住指南针,线圈对准北极星方向,铅笔尖在结冰的地图上划出歪斜的箭头。
\"上次在孟良崮,咱们用缴获的美式电台发报。\" 小李突然开口,声音被风声扯得断断续续,\"现在反过来,用他们的零件做指南针。\" 徐福才没接话,手指在蓄电池表面抹了层雪霜 —— 这样能减少金属反光,却也让电池温度更低。他想起三天前在安东,后勤部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小徐,这些电台比炮弹还金贵,没它们,整个兵团就是聋子瞎子。\"
【历史细节:根据《志愿军装备抢修实录》记载,入朝初期每部日式 15 瓦电台平均被拆解为 17 个部件,分散由 3-5 名战士携带,重要电子管需用体温保温,蓄电池则埋藏在 - 1.5 米深的冻土层下以躲避雷达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