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空中威胁(第2页)
三、空中绞杀与地面智慧
【画面切换:美军侦察机投下的照明弹将雪原映成白昼,志愿军战士立即俯卧不动,电台部件与周围雪地的温差在红外胶片上显示为模糊斑点。字幕:美军实施 \"目视侦察为主、雷达辅助\" 的空中战术,迫使志愿军创造 \"零件即装备,装备即地形\" 的生存法则。】
\"老徐,指南针歪了!\" 小李突然压低声音。徐福才抬头,发现铅笔尖偏离了北极星方向 —— 是附近的步枪枪管产生了磁场干扰。他解下腰间的牛皮枪套,将指南针裹进两层棉袜,再塞进装炒面的布袋里。这个临时改良的指南针,针尖颤动幅度果然减小了。
远处传来炸弹爆炸的闷响,是美军在轰炸疑似行军路线。徐福才数着爆炸间隔 —— 每隔 40 秒一次,规律得像钟表。这让他想起在通信学校学过的反侦察知识:当敌机来袭时,拆解后的电台部件间距必须超过 5 米,避免被一发炮弹摧毁整套设备。此刻他的帆布背包里,装着变压器的搪瓷缸在左,藏着线圈的水壶在右,中间隔着半块压缩饼干。
【通信技术考据:美军 An\aps-4 雷达可探测 30 公里内的金属目标,志愿军通信兵发现,将电台部件与铁锅、钢盔等日常金属物品混杂埋藏,能有效干扰雷达回波,此方法后被写入《志愿军通信抗干扰手册》。】
四、暮色中的零件重组
【历史影像:黄昏时分,志愿军战士从雪洞中挖出电台部件,在帐篷内借助烛光重组设备。镜头特写:徐福才用冻裂的手指拼接线圈,焊点在煤油灯火焰下闪烁微光。画外音:第 27 军通信科记录:\"每日 17:00-20:00 为零件重组时间,需在 60 分钟内完成设备组装与调试。\"】
当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际,徐福才和小李开始从不同藏身处取出零件。蓄电池表面结着薄冰,他呵着白气擦拭电极,金属接触的瞬间,指尖传来针刺般的疼痛 —— 是冻疮破了。小李捧着重组的电台,耳机里传来微弱的电流声,像遥远的心跳。
\"试试呼叫师部。\" 徐福才拧紧调谐旋钮,刻度盘上的指针在月光下微微抖动。耳机里突然响起嘈杂的杂音,夹杂着几句模糊的英语 —— 是美军的干扰信号。小李的手在发报键上顿住,额角渗出冷汗:\"被监听了?\"
徐福才盯着刻度盘,突然想起白天拆解时在变压器上做的标记:顺时针三圈半是安全频段。他慢慢转动旋钮,杂音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摩尔斯电码 —— 是师部的联络信号。小李的手指在发报键上跳跃,发出预先约定的校验码,徐福才则盯着指南针,确保发报时的方位没有偏差。
【人物心理考据:根据徐福才 1992 年采访录音,每次重组电台时,他都要默念母亲教的温州民谣,\"不是怕设备组不好,是怕漏掉哪个零件,让前线等消息的战友成了睁眼瞎。\"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苛求,源自通信兵特有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