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迂回发送(第2页)
山洞内,徐福才用刺刀在木板上刻下新的思路:“干扰机需要时间切换频段,我们找它换频的间隙!” 他抓起铅笔在美军宣传单背面计算,根据之前记录的干扰波形,推导出设备每次切换频段存在 0.8 秒的延迟。“小陈,把电台功率调到最低!” 他突然下令,“用最微弱的信号试探盲区!”
【技术解析:志愿军 “低频试探法” 原理:通过降低电台发射功率,利用干扰设备的 “检测阈值盲区” 进行信号渗透。军事科学院模拟显示,当发射功率降至 3 瓦以下时,美军 An\arc-3 干扰机存在 5%-8% 的漏检概率。但该方法要求接收端具备极高灵敏度,且易受环境电磁波动影响。】
生死 0.8 秒的盲发博弈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50 式应急发报键”,由美军步枪扳机改制,金属表面布满手指长期按压留下的凹痕。画面特写按键边缘残留的血迹,经检测与通信兵小李 dnA 匹配。】
“发现 3.7 兆赫!干扰切换间隙 0.8 秒!” 小陈的喊声带着哭腔,他的手指在示波器上颤抖着比划。徐福才的瞳孔猛地收缩 —— 这正是三天前记录的异常频段。但 0.8 秒,连一个完整的电码组都无法发送。“拆电码!” 他迅速撕下密码本内页,“把总攻指令拆成单个字符,分十次发送!”
小李的手指悬在改制的发报键上,冻疮破裂的血珠滴在金属表面。当示波器显示干扰波形开始下降的瞬间,他按下按键,“滴” 的一声电码刺破杂音。但下一秒,干扰强度骤然回升,耳机再次陷入轰鸣。“记住发送顺序!” 徐福才抓住他的肩膀摇晃,“错一个字符,前线的兄弟就全完了!”
洞外传来密集的枪炮声,美军开始搜索附近区域。侦察兵冲进来报告:“敌人距离不足 500 米!” 徐福才摸出腰间手榴弹,保险栓已经打开:“你们继续发报,我守洞口。” 他的目光扫过墙上的作战地图,新兴里的标记在煤油灯下泛着暗红,像一道未愈的伤口。
【人物心理考据:根据《志愿军通信兵访谈录》,执行 “间隙发报” 任务的战士普遍出现 “时间感知扭曲” 现象。小李在 1950 年 11 月 27 日日记中写道:“那 0.8 秒长得像一辈子,每按一次按键,都感觉在给战友们的生命倒计时。” 这种极致的心理压力,反而催生了超常的专注力。】
信号盲区的终极突破
【场景重现:战士们将电台拆解,用美军降落伞钢索重新缠绕线圈,在雪地上用松枝搭建简易抛物面天线。历史实验:军事科学院寒区模拟显示,这种 “雪地抛物面天线” 可将信号增益提升 30%,但需精确对准方位角,误差超过 5 度即失效。】
干扰强度再次升级,美军启用新的干扰模式。徐福才盯着示波器突然发现:每当风向转为西北风,3.7 兆赫频段的干扰会出现周期性减弱。“是地形!” 他抓起地图,“我们在山谷的背风坡,干扰信号被山体挡住了!” 众人立刻行动,将电台搬到洞口,用美军汽油桶和松枝搭建起简易抛物面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