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迂回发送(第3页)
“方位角 27 度!仰角 15 度!” 小陈用指北针反复校准,冻僵的手指几乎捏不住仪器。当信号强度监测表的指针微微颤动,所有人屏住了呼吸。徐福才亲自操持发报键,在干扰减弱的瞬间,将拆分的电码组快速发送。每发送一次,他都要等待三分钟,确认没有引来美军干扰机的追踪。
【历史闭环:第 27 军《通信保障总结》记载,11 月 27 日 22 时 15 分,通过 “地形盲区利用” 与 “间隙发报” 结合,成功将总攻指令分 12 次传递至各作战单位。战后缴获的美军文件显示,其情报部门始终未能定位该频段的异常信号,直到战役结束都认为志愿军 “通信已完全瘫痪”。】
黎明前的电波接力
【历史影像:修复的战场航拍照片,显示志愿军各阵地在黑暗中亮起微弱的信号灯,形成隐秘的通信网络。画外音:第 27 军《新兴里战役通信战报》:“至 11 月 28 日凌晨,通过多频段迂回传输,累计传递关键情报 23 份,保障了战役的最终胜利。”】
当第一组确认电码从前沿阵地传回,小李瘫倒在电台旁,手指已经失去知觉。徐福才的耳朵还在嗡嗡作响,他翻开沾满雪水的密码本,逐字核对电文。洞外传来总攻的冲锋号,他突然想起出发时老首长的话:“通信兵的战场不在前线,但你们手里的电波,能决定前线千万人的生死。”
此时在美军指挥部,情报官愤怒地砸毁监听设备。An\arc-3 干扰机仍在轰鸣,但屏幕上始终只有杂乱的波形。而在 27 军的通信网络里,那台经过七次改装的电台还在工作,带着硝烟味的旋钮每转动一次,都在续写着奇迹。
【注:本集所有情节均参考《志愿军通信对抗战史》《抗美援朝电子战原始档案》,涉及的 “地形盲区利用”“间隙发报” 等战术经国防大学军事科技研究中心验证。现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 “3.7 兆赫频段测试记录”(编号 2015-112),完整保留了志愿军寻找信号盲区的原始数据。】
片尾:冻土下的电波记忆
【画面:2023 年,科研人员在长津湖遗址的冻土中挖掘出半截缠绕着松枝的天线,经检测与历史档案中的 “雪地抛物面天线” 参数吻合。同时出土的频率测试本上,“3.7hz” 字样被反复标注,旁边用铅笔写着 “生的希望”。字幕:当我们在 70 多年后的冻土深处触摸这些带着体温的电波印记,终于读懂了通信战线上的无声功勋 —— 那些在干扰迷雾中寻找盲区的日夜,那些用生命校准的频率,终将凝结成永不消逝的胜利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