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41章 团队培训(第2页)

 

东北籍战士老周的浓重口音成了 “重灾区”。他把 “走归” 念成 “走龟”,怎么也改不过来。胡福才让他含着小石子练习唇齿力度,几天下来,老周的牙龈被磨出血,但终于能发出相对标准的音。“我就不信搞不定这破方言!” 他抹了把嘴角的血,又埋头练习。而另一边,文化程度低的战士则在记词汇上犯难,他们用自创的符号在笔记本上标注:“吃天光” 画个太阳和饭碗,“大卵” 画个大圆球。

 

加密逻辑的思维重塑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1950 年方言密码学习笔记”,内页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词汇分类、逻辑关系,部分页面贴着用缴获美军香烟纸写的小抄。画面特写笔记中 “唇音 = 时间”“齿音 = 地点” 的核心规则被红线圈出。】

 

掌握发音只是第一步,更难的是理解并运用复杂的加密逻辑。胡福才在黑板上画出三层加密架构图,用缴获的美军罐头盒当教具:“基础层是固定对应,中间层靠每日密钥变化,最外层的干扰词汇就是迷惑敌人的烟雾弹。” 但从战士们迷茫的眼神中,他知道必须用更通俗的方式讲解。

 

“把加密比作包饺子!” 胡福才突然说道,“基础词汇是饺子皮,密钥是馅料,干扰词就是撒在上面的葱花。没有馅料不行,光有馅料别人也能猜出你包的啥,得加上葱花搅乱他们!” 这个比喻让战士们豁然开朗。但在实际练习中,仍状况百出:有人忘记加入当日密钥,有人混淆词汇分类,把表示时间的词用在地点情报上。

 

为强化记忆,胡福才制定了 “每日三考” 制度:清晨抽背词汇,中午模拟发报,傍晚考核综合应用。每次考核后,他都会在花名册上标记不同颜色:红色代表急需加强,黄色表示基本合格,绿色意味着优秀。看着大部分名字旁都是红黄标记,他知道,时间不多了。

 

信任崩塌与重建的心理战

 

【场景重现:模拟考核现场气氛紧张,报务员满头大汗发报,接收员眉头紧锁记录。当出现重大错误时,胡福才严厉批评,战士们低着头,眼神中充满挫败。镜头捕捉到有战士偷偷抹眼泪,又迅速振作精神继续训练。】

 

首次模拟考核结果惨不忍睹。山东籍战士小李因紧张,将 “吃馄饨”(炮兵阵地)发成 “吃汤圆”(步兵集结地),导致 “情报” 完全失真。胡福才当场撕掉他的成绩单:“这要是在战场,你就是在给战友挖坑!” 小李红着眼眶,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而胡福才背过身,内心同样煎熬 —— 他比谁都清楚,这些战士已经拼尽全力。

 

“不是他们不行,是我教得不够好。” 深夜,胡福才在培训日志上写道。他决定调整策略,将战士按基础分为 “突击组” 和 “巩固组”,为前者开设一对一特训,让后者组成互助小组。他还收集了大量因密码错误导致的战例,在课堂上剖析,用真实的血泪教训让大家明白加密准确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