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方案改进
卷首语
【画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柜内,两页泛黄的实验记录形成鲜明对比。左侧页面标注 “第 7 次实验失败”,红笔圈住 “铜铁温差不足”;右侧页面写着 “第 19 次实验参数”,金属配比表旁画着成功的电流波形。展柜中央,改进后的温差电池原型机静静陈列,铜片边缘的松脂绝缘层清晰可见。字幕:在长津湖的技术突围战中,失败是最严苛的导师。当志愿军科研团队直面实验数据的冰冷现实,他们用战场智慧重构科学逻辑,在金属与冰霜的碰撞中,寻找电流觉醒的密码。】
1950 年 12 月 11 日 27 军临时科研所【历史影像:黑白胶片记录胡福才用放大镜观察金属片氧化层,镜头特写显微镜下铜片表面的黑色杂质 —— 那是美军机械润滑油的残留。画外音:第 27 军《技术攻坚报告》(1950 年 12 月 11 日):“召开实验失败分析会,从材料、结构、环境三方面拆解问题,确定‘温差稳定化、接触高效化、绝缘彻底化’改进方向。”】
胡福才将七片不同状态的金属片摆成一排,指尖划过氧化最严重的铜片:“美军保养油在低温下形成绝缘膜,导电率下降 40%。” 他的袖口还沾着昨夜实验的松脂,此刻却像勋章般醒目。技术员老张用缴获的美军手术刀刮下金属表面杂质,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铁基合金含碳量超过 2.3%,电阻比纯铁高 7 倍。”
新兵小陈突然举起冻硬的降落伞布:“昨晚发现篝火热量会被布料纤维吸附,要是把加热端裹上铁皮……” 他的声音越来越小,却让胡福才眼睛一亮。三天来,团队在山洞地面画满电路图,用松枝标出温差流动方向,此刻终于迎来第一个具体改进方案。
【历史考据:根据《志愿军寒区技术实验全记录》,失败分析会形成三大改进共识:1金属材料去杂(用雪水加草木灰溶液清洗金属表面);2温差结构优化(采用双层保温腔维持高温端温度);3电路设计改良(从单极串联改为多组并联)。现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的《1950 年 12 月材料分析表》(编号 1950-12-11-21)详细记录了杂质成分检测过程。】
金属去杂的战场智慧
【场景重现:演员演示志愿军战士将金属片浸泡在雪水与草木灰混合的溶液中,用缴获的美军牙刷反复刷洗,镜头捕捉水面漂浮的机油杂质。历史录音:科研组成员王建国 2008 年回忆:“那味道比炸药还刺鼻,手泡久了跟树皮似的,但谁都知道,这层油膜是电流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