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方案改进(第2页)
清洗池边,小陈戴着用美军降落伞布改制的手套,将 43 片金属片逐片浸入碱性溶液。松脂燃烧的烟雾熏得他眼泪直流,却不敢有丝毫懈怠 —— 每清除 1% 的杂质,导电效率就能提升 0.3v。胡福才蹲在旁边,用铅笔记录清洗前后的电阻变化,发现锌片的导电率在去杂后提升 18%,这个数据让他想起前天牺牲的侦察兵 —— 那名战士正是因为电台断电才暴露位置。
“试试用炮弹壳的铜!” 老张突然想起什么,从物资箱翻出熔铸未及的山炮弹壳。这种紫铜含杂率低于 5%,虽然数量稀少,却成为改进的关键材料。当小陈将抛光后的紫铜片接入电路,电流表指针比清洗前多跳动了 0.2v—— 这是三天来最显着的突破。
【技术解析:志愿军 “土法去杂三步法”:1碱性溶液浸泡(利用草木灰中的碳酸钾溶解油污);2机械抛光(用刺刀尖刮除氧化层);3火焰灼烧(通过镁粉燃烧高温去除微量元素)。该方法使金属导电率平均提升 35%,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
温差结构的颠覆性重构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温差电池保温腔原型”,由美军空投箱改制而成,内壁残留的松脂涂层和石棉保温层清晰可见。画面特写箱体外侧的刻痕:“第 3 版保温腔,温差维持 45 分钟”。】
胡福才盯着篝火旁的温度记录仪,发现热量流失最快的环节是金属片与热源的接触界面。他突然撕开棉裤,取出絮状的保温层:“做双层腔体!” 团队用美军饼干铁盒和降落伞布搭建出内外两层保温腔,中间填充石棉(来自美军坦克隔热层),将高温端温度稳定在 50-60c达 30 分钟 —— 比此前延长 15 分钟。
“把金属片排成蜂窝状!” 老张受坦克履带结构启发,将 19 片金属片以 60 度角倾斜排列,既扩大受热面积,又减少相互遮挡。当热电偶插入腔体中心,温差稳定在 75c超过 20 分钟,这意味着电流输出时长突破临界点。胡福才看着示波器上不再忽高忽低的波形,突然想起老家的蜂窝煤炉 —— 同样是通过结构优化提升效率。
【人物心理考据:胡福才在 12 月 11 日日记中写道:“战场上的科学没有公式可套,有的只是把敌人的装备拆成零件,再按咱的逻辑重新组装。当看到保温腔冒出第一缕稳定的热气,我知道,电流的‘脾气’快被摸透了。”】
电路设计的绝地求生
【场景重现:战士们用缴获的美军电话线改装导线,用刺刀在木板上刻出并联电路图,镜头捕捉胡福才用冻僵的手指计算电阻值,呼出的白气在电路图上凝成冰晶。历史实验:军事科学院模拟显示,多组并联结构使电流输出稳定性提升 60%,但对焊接工艺要求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