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大地传音(第2页)
当加入雪水的泥土样本接入电路时,电流表指针颤动着指向 0.3v。老周赶紧在美军宣传单背面记录数据,却发现数值不断波动。“不稳定!” 他喃喃自语,又往土里撒了把从炮弹引信刮下的硫磺粉。这一次,电流稳定在 0.5v 长达两分钟 —— 这是他们目前得到的最好数据。
小李突然想起什么,跑出山洞。半小时后,他浑身是雪地抱回几块黑色的矿石:“在敌军废弃工事里找到的,像是石墨!” 老周眼睛发亮,石墨的导电性远强于土壤。他们将石墨磨成粉掺入泥土,当新的样本接入电路时,电流表直接跳到 1.2v。山洞里响起压抑的欢呼,却在一声剧烈的爆炸声后戛然而止 —— 美军的新一轮炮击开始了。
【技术细节:埋地天线的核心在于利用土壤作为导体形成电流回路。志愿军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当土壤中掺入石墨粉、硫磺等导电物质,且含水量保持在 25%-30% 时,导电率可提升 3-5 倍。这些数据被完整记录在《志愿军寒区通信技术改良手册》第 5 章。】
战场实验室的生死博弈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1952 年埋地天线实验记录本”,内页布满修改痕迹,多处用红笔标注 “危险!炮击后数据无效”。画面特写某页边缘的弹孔,推测为实验时遭炮击留下。】
实验进行到第七天时,美军侦察兵发现了这个山洞。一发燃烧弹击中洞口,老周用身体护住实验设备,后背被火焰灼伤。“数据不能丢!” 他嘶吼着,将记录表格塞进掏空的萝卜里。小李抄起步枪冲出去,等他打退敌人回来,发现老周正用冻僵的手继续记录数据,仿佛刚才的生死危机从未发生。
随着研究深入,新问题不断出现。当把实验成果应用到实际步谈机时,信号衰减依然严重。老周盯着电路图,突然扯下脖子上的围巾:“增加接地面积!” 他们用美军降落伞的钢丝网制作成巨大的接地电极,埋入地下 5 米。这一次,步谈机的信号覆盖范围从 200 米提升到 500 米。
【人物心理考据:老周在 10 月 17 日的日记中写道:“每一次电流跳动,都像是在和死神拔河。我们慢一步,前线的战友就多一分危险。” 这份日记现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字里行间浸透了科研人员的紧迫感与使命感。】
地下通信网的雏形初现
【场景重现:战士们在战壕中挖掘地沟,铺设缠绕着布条的铁丝。镜头切换至指挥部,参谋们对着地图标注新的通信节点,背景中 “保障通信生命线” 的标语在煤油灯下微微晃动。历史实验:军事科学院模拟显示,优化后的埋地天线在地下 5 米深度,信号衰减率从初期的 70% 降至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