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物资保障(第2页)
在 “死亡公路” 沿线,王强的搜集队遭遇敌军巡逻队。他趴在水沟里,看着战友用刺刀割断美军卡车的电瓶线,铜线的反光在夜色中格外刺眼。当敌军枪声响起,他们已带着 20 米铜线和半罐黄油消失在坑道网中 —— 这些物资,足够 13 号节点维持 3 天通信。
【技术细节:志愿军独创的 “废料重生术”—— 将美军弹片加热至 800c,去除氧化层后与铁矿砂混合,制成导电率达 0.8s\/ 的 “战场合金”,用于替代纯铜电极,实测信号衰减率仅比纯铜线高 12%。】
以战养战的生存智慧
【历史实物: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藏 “1952 年通信材料改制工具包”,内有美军刺刀、坦克履带扳手、航空玻璃切割器,工具表面均有明显的战场使用痕迹。画面特写工具包内的 “材料换算表”,详细记录着 “1 个美军钢盔 = 3 片电极防护罩,1 台废弃电台 = 5 米铜线”。】
老周在地下实验室的黑板上画着 “物资循环图”,箭头从 “敌军装备” 指向 “通信节点”:“每摧毁一辆敌军卡车,就能多保一个节点。” 他带领技术组将美军防毒面具滤毒罐拆解,活性炭用作电极防潮层,金属框架改制为线路支架。最经典的改制发生在 11 月 15 日,他们将 3 架坠毁的美军侦察机铝皮敲打成天线反射板,使信号强度提升 40%。
通信兵小李在 28 号节点发现,美军空投的保温箱泡沫能替代橡胶用作绝缘层。他将泡沫切成薄片,用刺刀在表面划出导电槽,意外发现其绝缘性能比传统橡胶高 15%。这个 “泡沫绝缘法” 迅速在全坑道推广,解决了潮湿环境下的线路短路问题。
【人物心理考据:老周在物资调配日记中写道:“我们不是在搞后勤,是在和敌人打材料仗。每节省一米铜线,就是给信号多留一米生路。” 这种将物资保障与战斗胜负直接关联的心理,成为全体保障人员的行动准则。】
极限运输的生死接力
【场景重现:王强的运输队在炮火中爬行,用身体护住背上的铜线卷;张有才在坑道内用炒面袋接住岩壁渗水,清洗刚运来的生锈角钢。历史影像:1952 年 11 月 20 日修复胶片,显示运输队员们背着物资通过仅 30 厘米高的排水道,膝盖和手肘磨得血肉模糊。】
11 月 20 日,美军实施 “窒息封锁”,地表运输线完全中断。老周启动 “地鼠计划”:利用排水道、通风口等地下通道,组建 12 人的 “鼹鼠运输队”,每人每次携带不超过 5 公斤物资,在黑暗中摸索前进。最危险的运输发生在 “鬼哭洞”,王强背着 30 米铜线爬过 20 米长的狭窄通道,头顶就是敌军的碉堡,脚步声清晰可闻。
在 “水帘洞” 坑道,运输队遭遇渗水塌方,3 卷铜线掉入泥沼。战士小陈毫不犹豫跳进齐腰深的泥水中,用身体挡住不断掉落的石块:“铜线比命重要!” 当他被拉上来时,怀里的铜线仅有轻微磨损,而他的后背已被岩石划得血肉模糊。
【历史闭环:第 15 军《物资运输战报》(1952 年 11 月 25 日)记载,“鼹鼠运输队” 在 23 天内完成 47 次极限运输,牺牲 12 人,确保核心节点物资不断供。美军《封锁效果评估》承认:“共军的地下运输网像蚯蚓般顽强,我们的炮火始终无法切断他们的‘地下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