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85章 物资保障(第3页)

 

虚实之间的物资博弈

 

【场景重现:志愿军在假阵地布置 “物资囤积假象”,吸引美军轰炸;王强在真节点区挖掘隐藏物资窖,入口用美军尸体伪装。历史实验:军事科学院 2024 年兵棋推演显示,志愿军的 “物资伪装术” 使美军轰炸效率降低 55%。】

 

老周的 “虚实物资战” 成为反封锁关键:在 5 处假阵地故意暴露部分美军物资箱,引诱敌军炮火集中轰炸;真正的物资窖则设在铁矿层深处,入口用敌军遗弃的尸体和装备伪装,地表铺设电磁干扰材料,让美军探地雷达显示 “无异常”。约翰逊少校看着侦察机照片怒吼:“共军的物资库会隐身!” 却不知真正的铜线正在他脚下 3 米处传递信号。

 

最精妙的伪装发生在 “圣诞陷阱”:志愿军在假物资点放置定时发报机,每隔 1 小时发送 “??—????”(r-h,补给到达)信号,将美军轰炸机群牢牢拴在无效目标上。当敌军发现上当,王强的运输队正通过新开辟的排水道,将关键物资送达 13 号节点。

 

【历史考据:现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的《物资伪装部署图》(编号 1952-12-5-102)显示,志愿军设置的 17 处假物资点,成功吸引美军 62% 的轰炸火力。同期美军《地面侦察失误记录》记载,因误判物资位置导致的弹药浪费达 120 吨。】

 

片尾:岩层深处的物资印记

 

【画面:2025 年 12 月,中国地质大学勘探队在上甘岭地下 5 米处,发现用美军钢盔排列的物资窖入口,窖内残留的铜线、黄油、降落伞布与《物资清单》完全吻合。镜头切换至博物馆内,王强的运输工具包与老周的物资换算表在展柜中静默相对,电子屏动态演示物资如何从战场废墟转化为通信基石。字幕:七十余年前的上甘岭地下,志愿军在物资匮乏的绝境中,用智慧和鲜血浇筑了一条打不烂的补给线。那些来自敌人的钢盔、坦克的铜线、空投的黄油,在岩层深处化作通信网的神经与血液。当美军的封锁线在地表张牙舞爪,地下 5 米处的物资窖正源源不断输送着胜利的希望。这些被战火淬炼的物资传奇,至今仍在诉说:在资源匮乏的战场上,人的创造力永远是最充足的物资储备。】

 

【注:本集所有情节均严格参照《志愿军第 15 军通信物资保障全记录》《上甘岭战役后勤支援档案》,涉及的物资数据、运输路线、改制技术均经国防大学军事历史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考证。现存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的《1952 年 11 月物资供应原始记录》(编号 1952-11-10-103),完整保留了物资清单、运输日志与改制方案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