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53章 算法困局,自主突围

卷首语

 

【画面:1954 年的世界地图上,冷战对峙的线条清晰可见,镜头缓缓聚焦到中国版图。画面切换至堆满加密文件与电报机的办公室,电报机发出规律的 “滴答” 声,密码本被反复翻阅留下褶皱。字幕浮现:1954 年,在通信加密领域,核心算法如同军事通信的 “心脏”。当外部技术支援的大门关闭,中国密码学家们不得不直面空白与困境,一场关乎国家通信安全的自主攻坚战悄然打响。】

 

1954 年 7 月的北京,闷热的空气里弥漫着焦虑的气息。在一间临时改造的密码研究室中,六名国内顶尖密码专家围坐在斑驳的长桌旁,桌上铺满了俄文加密技术资料与未破译的密电样本。团队带头人赵老,52 岁的他两鬓已染霜白,手中的放大镜反复扫过一份苏联加密算法的说明文档,眉头越皱越紧 —— 苏方刚刚明确拒绝了中方关于核心加密算法支持的请求。

 

根据中国国家密码管理局现存档案《1954 年中苏密码技术合作往来文件》(档案编号:j - 1954 - 07 - 03)记载,此次技术援助谈判破裂后,国内立即启动紧急预案。赵老在首次团队会议上,用铅笔敲了敲桌面:“别人不给,我们就自己造。但路该怎么走,大家得好好合计。”

 

团队内部的分歧从第一次方案讨论就开始显现。年轻的密码学家小陈主张改良现有算法,他指着一份缴获的国民党加密文件分析:“我们现有的算法框架已经能够应对部分场景,在这个基础上优化密钥生成规则,或许能快速形成可用方案。朝鲜战场上,我们用类似改良手段破译过敌军通信。” 而毕业于海外名校的密码学博士老周则持反对意见,他将一叠国际前沿密码学论文摔在桌上:“改良只是权宜之计!现代加密对抗瞬息万变,只有开发全新算法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通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