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53章 算法困局,自主突围(第2页)

 

争论持续了整整三天。赵老默不作声地记录着双方观点,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批注。他深知,这场争论不仅关乎技术路线,更决定着国家通信安全的未来走向。当双方陷入僵局时,赵老从抽屉里取出一个泛黄的牛皮纸袋,里面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参与破译日军密码的手稿。“1938 年,我们用算盘和纸笔破解了日军的简易替换密码。” 赵老缓缓说道,“那时条件比现在差得多,但只要找准方向,办法总比困难多。”

 

为了打破僵局,赵老组织团队开展了一场特殊的 “攻防演练”。他们将改良派与创新派的算法设想分别作为加密方案,模拟实战场景进行对抗测试。在国家保密局留存的《1954 年密码算法模拟测试报告》(档案编号:j - 1954 - 07 - 15)中记录,改良算法在处理常规通信加密时表现稳定,但面对高强度模拟攻击时,破译时间大幅缩短;而全新设计的算法虽然理论上安全性更高,却因运算量过大,难以满足战场实时通信需求。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两者结合?” 在第五天的会议上,赵老终于开口。他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易的算法框架图:“用改良算法的成熟架构作为基础,嵌入创新派提出的动态密钥生成机制。” 这个提议让争论不休的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小陈和老周对视一眼,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然而,将设想转化为实际算法的过程充满荆棘。团队成员们每天工作近 16 小时,研究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根据团队成员的工作日记记载,在融合算法的调试阶段,曾连续七天出现加密后信息无法正确解密的情况。赵老带领大家逐行检查代码,最终发现是密钥交换协议存在漏洞。那段时间,赵老几乎住在了研究室,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困了就在折叠床上眯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