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邮电改制,征程开启
卷首语
【画面:1956 年北京,邮电部大楼的走廊里,电报机的 “滴答” 声与皮鞋敲击地面的声响交织。镜头推至会议室,墙上挂着标满通信盲区的全国地图,时任邮电部部长的手重重按在 “全国统一通信网” 计划书上。字幕浮现:1956 年,当新中国从战争走向建设,分散的通信网络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邮电部一纸 “全国统一通信网” 计划,拉开了通信领域的系统性改革。在密码领域崭露头角的陈恒,临危受命承担加密系统设计,一场关乎国家通信命脉的攻坚战,正从调研路上的第一双草鞋开始。】
1956 年 1 月 10 日,北京邮电部第三会议室,28 岁的陈恒盯着面前的《通信加密现状调查报告》,指腹反复摩挲着 “全国通信加密漏洞率达 63%” 的黑体字。三天前,他刚从朝鲜战场密码保障岗位调任,就被副部长拍着肩膀说:“全国的电报线路就像没上锁的粮仓,你得给它们装上最结实的密码锁。”
根据邮电部档案馆《1956 年通信网改制核心会议记录》(档案编号:ydb - 1956 - 01 - 03)记载,此次改制的核心诉求是 “一网通全国,一码保安全”。陈恒组建的 12 人团队里,有留洋的通信工程师,有来自野战军的密码员,也有基层邮电所的老报务员。首次会议上,来自云南的老报务员老李掏出磨破的密码本:“在哀牢山区,我们靠敲梆子传递加密信息,因为电台一开机就被特务盯上。”
2 月的华北平原还泛着寒意,陈恒带着团队踏上调研之路。第一站是河北阜平的山区邮电所,背着帆布包的他跟着通信员王师傅在结冰的山路上走了三个小时。石屋里,煤油灯映着王师傅冻裂的双手,正在用算盘计算汉字区位码 —— 这是当地自创的简易加密法,但漏洞百出。“上个月给县里发电报,‘粮食丰收’被错译成‘粮食欠收’,差点误了春耕。” 王师傅的话让陈恒心头一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