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55章 邮电改制,征程开启(第2页)
在陕西榆林,陈恒遇到了更大的挑战。当地邮电所用的日式旧电台与国产设备兼容性极差,加密信号经常在转接时失真。技术组的小张对着示波器上紊乱的波形直皱眉:“这就像让南方人吃面食,水土不服啊。” 陈恒没有说话,蹲在地上画出全国通信设备兼容图谱,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日制、苏制、国产设备的技术参数,密密麻麻的箭头指向 “统一加密接口” 的空白处。
三个月的调研,陈恒的笔记本记满了 237 页:东北林区的电台受湿度影响频发故障,西北戈壁的风沙导致密码本字迹模糊,江南水网地区的微波通信受地形阻挡严重。最让他触动的是贵州深山里的通信员小杨,为了保护密码本,在躲避土匪时跳进冰冷的河沟,上岸后第一件事就是生火烤干被水浸透的代码表。“密码在,情报就在。” 小杨冻得发紫的嘴唇说出的这句话,让陈恒在深夜的油灯下久久难眠。
回到北京后,团队在地下室搭建了全国通信环境模拟平台。根据《陈恒工作日记》(1956 年 4 月 15 日)记载,他们用灯泡模拟不同地区的电力稳定性,用风扇和喷雾器再现风沙、潮湿环境,甚至从东北运来冰块营造低温场景。当首次加密信号在模拟西北戈壁的环境中失真时,年轻的工程师大刘急得直捶桌子:“这破设备根本扛不住!” 陈恒却指着示波器说:“问题不在设备,在我们的加密算法没有给环境留‘余量’。”
真正的困境出现在加密效率与安全性的平衡上。传统密码算法在处理海量商业电报时耗时过长,而新型加密技术在偏远地区的老旧设备上无法运行。陈恒带着团队尝试了 17 种算法组合,在第 28 次失败后,他突然想起在朝鲜战场见过的 “分级加密”—— 重要情报用复杂算法,普通电报用简易代码。这个灵感让团队豁然开朗,提出 “汉字区位码分层加密” 的初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