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55章 邮电改制,征程开启(第3页)
1956 年 7 月,当陈恒带着调研成果回到邮电部,副部长翻看着贴满车票、电报稿、设备草图的报告,手指停在 “建议保留方言密语作为备用加密层” 的段落:“这是从基层长出的智慧。” 此时的陈恒,正在实验室指导技术人员将贵州山区的 “梆子密码” 转化为声波加密的备选方案 —— 他始终记得小杨烤密码本时的眼神,那是基层通信员用生命守护的加密本能,也该成为新系统的底层逻辑。
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江南水乡的邮电所,陈恒的调研之路走了 182 天,收集的基层通信案例装满了三个木箱。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第一手资料,后来成为 “汉字区位码加密系统” 的设计基石。当 1956 年的第一场秋霜降临,陈恒团队的加密算法模型终于在模拟平台上实现了 98.7% 的准确传输 —— 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王师傅、小杨这样的基层通信员用实践喂出来的解决方案。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56 年全国通信网改制档案》、陈恒工作日记及 27 位基层通信员访谈实录整理。文中陈恒为真实人物群体艺术化呈现,核心事件均源自《邮电部 1956 年加密系统设计备忘录》(档案编号:ydb - 1956 - 07 - 12)及国家博物馆藏通信设备实物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