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区位码加密构想落地生根
卷首语
【画面:1956 年春,北京邮电部地下室实验室,此起彼伏的算盘声与铅笔划过稿纸的沙沙声交织。镜头掠过布满公式的黑板,“汉字区位码加密系统” 几个大字下,是被红笔圈满的算法推导图。字幕浮现:1956 年 4 月,当陈恒团队带着基层调研的泥土气息回到实验室,一场将汉字智慧转化为加密密钥的攻坚战正式打响。从电报房的算盘到实验室的示波器,从方言密码本到数学算法,一群怀揣科技报国信念的年轻人,正在用数字与汉字编织新中国通信安全的保护网。】
1956 年 4 月 12 日,邮电部地下室的灯光在凌晨三点依然明亮。陈恒团队围在黑板前,看着小李用粉笔写下 “汉字区位码加密系统” 的框架图:左侧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区位码表,右侧是复杂的加密函数公式,中间用箭头标注着 “模 100 运算”“哈希校验” 等技术节点。“把每个汉字拆分成区位码,再用数学函数打乱重组。” 小李的声音里带着熬夜后的沙哑,“但如何让 4 位数字的区位码兼容 8 位的加密密钥,是目前的核心难点。”
根据《邮电部 1956 年加密技术攻关记录》(档案编号:ydb - 1956 - 04 - 05)记载,团队最初的设想是直接将 “横、竖、撇、捺” 等汉字笔画转化为数字编码,但在模拟测试中发现,同音字冲突率高达 23%。小李提出改用国家标准的汉字区位码,每个汉字对应唯一的 4 位数字,看似解决了重码问题,却在与加密算法融合时遭遇 “数据溢出”—— 当多个区位码叠加运算时,数值超出计算机寄存器的承载范围,导致加密后的代码面目全非。
技术骨干小李趴在示波器前,看着屏幕上乱码般的波形陷入沉思。这个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年轻人,此时眼里布满血丝,白大褂上还沾着食堂带回来的馒头碎屑。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 17 种算法尝试:从简单的加减乘除到复杂的矩阵变换,每种方案后面都标注着失败原因 ——“模运算余数冲突”“密钥长度不匹配”“汉字简繁转换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