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57章 试点磨砺,改进提升(第3页)
9 月中旬,当团队离开天水时,老张塞给陈恒一个布包,里面是他自制的线路故障判断手册,用绘图铅笔详细标注了不同天气下的加密操作要点。这些带着体温的实践经验,后来被整理成《加密系统环境适配指南》,成为 “汉字区位码加密系统” 正式版的重要附录。
1956 年 10 月,邮电部收到的《试点地区加密系统改良报告》(档案编号:ydb - 1956 - 10 - 15)显示,通过动态参数调整,各试点地区的误码率平均下降至 3.2%,在电磁干扰严重区域的通信稳定性提升 60%。更重要的是,这次试点让团队深刻认识到:再好的加密算法,也需要扎根于中国通信网络的 “土壤”—— 那些布满补丁的电线杆、带着潮气的木电杆、在风沙中坚守的铁皮邮电所,才是检验技术的真正考场。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56 年加密系统试点档案》、陈恒工作日记及 19 位试点地区通信员访谈实录整理。文中老张为真实人物群体艺术化呈现,核心事件均源自《汉字区位码加密系统试点改良备忘录》(档案编号:ydb - 1956 - 09 - 03)及国家通信博物馆藏 1950 年代基层通信设备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