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57章 试点磨砺,改进提升(第2页)

 

“上个月给县粮食局发电,‘调运 500 袋面粉’,对方收到‘调运 5 袋面粉’。” 老张翻出电报存根,上面用红笔圈着多处乱码,“我们半夜爬杆检查线路,发现瓷绝缘子上全是铁锈。” 他的话让陈恒想起调研时见过的场景 —— 基层通信员往往要同时承担线务员的工作,在没有万用表的情况下,只能靠耳朵听、眼睛看判断线路故障。

 

团队在天水设立临时监测点,用帆布搭起简易屏蔽室。技术骨干小李带着便携式示波器,跟着老张爬了 17 根电线杆,记录下每个接头的氧化程度、每段线路的电磁噪声数据。在潮湿的四川试点区,他们发现木质电杆受潮后产生的杂散电流,正在缓慢侵蚀加密信号的稳定性;在东北林区,冬季低温导致的线路收缩变形,让加密参数在不同时段出现规律性偏差。

 

真正的突破来自老张的一个手势。当他演示如何用扳手敲击电线杆判断内部腐朽时,小李突然意识到:“我们的加密参数是固定的,可线路状态是动态变化的。” 团队立即调整思路,在系统中增加 “环境参数自学习” 模块,利用老张记录的三年天气 - 故障日志,建立起电磁干扰、线路衰减与加密参数的动态映射关系。

 

8 月 20 日深夜,团队在天水邮电所进行改良后的加密测试。老张握着电键的手有些发抖,这是他第一次发送经过动态参数调整的加密电报。当收到县邮电局的确认回电时,这个在戈壁滩守了十年电台的汉子笑了:“比我年轻时听苏联专家讲课还紧张。”

 

根据陈恒的工作日记(1956 年 8 月 22 日)记载,团队在 37 天的试点改良中,收集了 217 组环境数据,调整了 13 个核心参数,其中 7 项改进直接来自基层通信员的经验。例如针对南方水网地区的 “梅雨模式”,他们借鉴了浙江老报务员 “雨天加密时在电键旁放干燥袋” 的土办法,转化为湿度触发的密钥增强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