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57章 试点磨砺,改进提升
卷首语
【画面:1956 年 8 月,甘肃天水的黄土高原上,邮电所的铁皮屋顶在烈日下发烫。镜头穿过斑驳的窗棂,照在老式电台上,电报员手指敲击的电键声中,夹杂着电流杂音。字幕浮现:1956 年夏,当 “汉字区位码加密系统” 从实验室走向全国试点,真正的考验始于基层通信网的千疮百孔。陈恒团队带着未干的油墨图纸奔赴各地,在风沙与湿气中寻找加密系统的 “水土不服” 之症,而破解难题的钥匙,往往藏在老通信员布满老茧的手掌里。】
1956 年 8 月 5 日,陈恒接到甘肃天水邮电所的加急电报:“加密电报误码率达 27%,恳请速来。” 他攥着电报的手有些发颤 —— 这是 “汉字区位码加密系统” 全国首批试点中的第六起严重故障。带着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设备,团队在摇晃的长途汽车上颠簸了两天,终于在黄土高原的暮色中抵达那个只有三间土房的邮电所。
根据邮电部《1956 年加密系统试点故障记录》(档案编号:ydb - 1956 - 08 - 09),此时全国 12 个试点地区已有 7 个出现通信异常。天水邮电所的老张师傅迎出来时,陈恒注意到他腰间挂着的密码本边角磨得发亮,封皮上用红漆描着 “保密” 二字。“白天发电报,就像对着大风喊话。” 老张指着窗外的高压输电线路,“这些铁架子一通电,电台就跟中了邪似的乱响。”
实验室里的理论数据与现实场景存在巨大鸿沟。陈恒让技术人员架起频谱分析仪,屏幕上显示的电磁频谱图让所有人倒吸凉气 —— 输电线路产生的谐波干扰,正好覆盖了加密系统的工作频段。更棘手的是,老旧的架空明线在多雨的南方试点区出现绝缘老化,在干燥的西北又被风沙磨破表皮,导致信号衰减率超出设计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