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62章 中苏通信技术交流转折(第2页)
11 月 15 日的联合研讨会上,这种转变达到顶点。当陈工展示 “汉字区位码加密系统” 的升级版方案,伊万诺夫的评价只有短短两句:“基于古典密码的改良缺乏前瞻性,建议直接引进苏联最新的‘琥珀’加密系统。” 翻译的声音刚落,后排的年轻工程师小张忍不住低声反驳:“我们的系统已经在 12 个军区通过实战验证。” 话一出口,会议室的空气瞬间凝固。
散会后,陈工带着团队坐在邮电部大院的梧桐树下。月光照着他们手中的苏方拒绝清单,纸页上 “密码学核心算法”“数字通信协议” 等条目被逐个划红。“他们怕我们学会走路。” 陈工突然开口,手指摩挲着笔记本里夹着的 “54 式密码本” 改良记录,“但三年前没有他们的‘红十月’,我们不也靠自己磨出了‘汉字区位码’?”
技术组的老王翻出 1954 年的工作日志,里面贴着苏联专家撤离时留下的半页公式草稿。“那时候我们连示波器都不会用,现在呢?” 他指着远处实验室的灯光,“戈壁滩的加密设备是我们自己改的,高原上的密钥补偿算法是战士们用脚印量出来的。” 这番话让众人沉默 —— 那些在车间熬夜的日子、在边境哨所被风雪打透的棉衣、在地下室反复测算的深夜,忽然都有了重量。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 11 月 20 日。当苏方以 “技术维护” 为由,暂停对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通信系的教材供应,陈工团队收到了哈军工学生的来信。信纸上画着他们自制的密码分析机草图,附注:“老师,我们用算盘和继电器做出了密钥生成器!” 看着那些稚嫩却工整的公式,陈工突然笑了 —— 孩子们用最原始的工具,走出了最坚定的自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