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73章 情报通信对抗加剧

卷首语

 

“画面:1960 年 7 月的福建东山岛,潮湿的海风裹挟着咸涩气息,某监听站的伪装网下,十数台苏制 “绿宝石” 接收机正在高速运转,纸带输出口吐出密密麻麻的脉冲信号。镜头推近布满弹孔的观察哨,情报分析员小杨戴着降噪耳机,手中的铅笔在坐标纸上标注着异常信号波动,背后的黑板写满 “国民党军近期通信特征变化” 的分析要点。字幕浮现:1960 年夏,当台海对岸频繁异动,一场没有硝烟的情报通信对抗在电波中悄然升级。陈恒团队的监听设备 24 小时吞吐着海量信号,情报分析员们在脉冲与杂音中甄别真相,用脑力与耐力编织着信息战场的 “天罗地网”。”

 

1960 年 7 月 5 日,厦门情报总站的地下室里,26 岁的小杨盯着示波器上紊乱的波形,铅笔在《国民党军通信信号日志》上划出深痕。自 6 月以来,敌方的加密信号突然出现规律性间歇,每天 21:00-21:03 准时消失,这个异常让他想起三个月前截获的 “金门防卫司令部” 密电 —— 当时正是利用类似的信号间隙,破获了敌方的补给计划。

 

一、电波迷宫中的猎魔人

 

根据《1960 年台海情报通信对抗档案》(档案编号 pLA-tx-1960-07-02),陈恒团队部署的 12 个海岸监听站,日均截获敌方信号 3000 余条,但 95% 以上是经过加密的无效信息。小杨的工作台上,摆着三个不同型号的信号分析仪,分别对应敌方常用的 20-40mhz、60-80mhz、100-120mhz 频段,每个频段的信号特征都被他用不同颜色的墨水标注。

 

“高频段信号最近多了 15% 的谐波分量。” 小杨对着耳机麦轻声说,隔壁工位的老王立即在《信号特征对比表》做记录。这种基于经验的细微察觉,源自他三年来对敌方通信模式的持续跟踪 —— 笔记本里夹着 1958 年金门炮战期间的信号频谱图,每道波形都像老朋友般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