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情报通信对抗加剧(第2页)
二、数据堆里的密码猎人
7 月 10 日深夜,小杨突然发现 21:00 的信号间隙中,夹杂着极短暂的脉冲抖动。他调出近一周的监听记录,用坐标纸手工绘制信号强度曲线,发现在抖动出现的同时,低频段会出现 0.1 秒的载波偏移 —— 这个被仪器忽略的细节,在手工记录中清晰呈现。
“像是莫尔斯电码的点划组合。” 小杨盯着曲线突然顿悟。他尝试将抖动频率转化为点划信号,对照敌方 1959 年启用的 “梅花” 密码本,发现前三个抖动对应的正是 “金”“门”“防” 的区位码。这个发现让他心跳加速,立即将分析结果上报陈恒团队。
三、加密通信的攻防暗战
陈恒收到小杨的报告后,立即启动 “54 式密码本” 的战时应急破译方案。团队将截获的抖动信号与敌方近期气象通报、兵力调动进行交叉比对,发现每次信号间隙都对应着敌方运输机的起降时间 —— 这是利用航空通信频段进行的隐蔽信息传输。
“他们在高频段制造干扰,实则通过低频段的载波偏移传递密语。” 陈恒在作战会议上展示信号对比图,“就像用锣鼓声掩盖悄悄话。” 他部署监听站加强对 15-20mhz 频段的监测,那里是敌方认为我方 “设备无法覆盖” 的盲区,却不知我方早已通过改装老式收音机,实现了全频段监听。
四、情报破译的关键拼图
7 月 15 日,小杨在连续 72 小时的信号跟踪中,终于捕捉到完整的信息链:敌方计划于 7 月 20 日凌晨,通过 “海鸥” 号运输舰向大担岛运送重型火炮。他的分析报告中,详细标注了信号抖动对应的 12 组区位码,经密码本验证,正是 “大担岛”“火炮”“20 日 3 时” 的密语组合。
这个情报的关键在于小杨发现的 “载波偏移密码术”—— 敌方通过改变载波频率的小数点后两位,对应不同的区位码区段。这种极其细微的信号调制方式,若非长期跟踪同一频段的信号特征,根本无法察觉。陈恒团队立即将情报上报前线指挥部,同时启用 “汉字区位码” 的反制措施,在敌方可能监听的频段发送虚假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