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74章 邮电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第2页)

 

老李没有反驳,只是把《故障处理记录簿》摊开:“上个月电报错投 3 次,包裹积压 5 天,问题就出在‘顺手’上。” 他借鉴在部队当文书时的经验,设计了 “工序流转单”,每份电报、每个包裹都要经过 “接收 — 登记 — 处理 — 复核” 四个环节,流转单上必须有经手人签字。这个看似繁琐的流程,在三天后的加急电报处理中初见成效:县医院的急救药品申请,从接电到发车,时间缩短了一半。

 

三、黑板上的时间战争

 

最让老李头疼的是故障处理效率。根据《天水邮电所改革前运营数据》,线路故障平均修复时间长达 8 小时,主要原因是维修员经常被派去干杂活。他在黑板上画了个钟表,将每天的工作时间分成 “业务高峰段”“维修固定段”“机动处理段”,规定每天 14:00-17:00 为专属维修时间,期间维修员不参与其他事务。

 

9 月 20 日,暴雨导致城郊线路中断,维修员小陈终于能心无旁骛地检修。老李守在电话机旁,每隔 15 分钟记录修复进度,当听到 “线路接通” 的报告时,看看手表:从报修到修复,用时 3 小时 20 分钟 —— 比改革前缩短了近一半。他在当天的工作总结里写道:“不是工人不卖力,是得给他们清出干活的空儿。”

 

四、群众眼里的服务温度

 

改革带来的变化,群众感受最直接。以前寄包裹要自己填写复杂的单据,现在小王会帮忙核对地址;电报译电错误率下降,牧民老马头一次收到准确的兽医出诊通知。最让老李欣慰的是,邮电所门口的意见箱里,抱怨信从每周 3 封减到 1 封,还多了两封表扬信,其中一封用蒙文写着:“现在寄羊皮袄,地址再也不会错到隔壁旗了。”

 

但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当老李要推行 “夜间值班轮岗制” 时,遭到老职工的反对:“辛辛苦苦干了一天,晚上还要守夜?” 他没有强制推行,而是带头值了第一晚班。当凌晨两点帮赶牛车的农民拍出紧急电报后,他把值班表贴在最显眼的位置,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个。慢慢的,反对声变成了 “老李都能熬,咱也没啥说的”。

 

五、数据背后的管理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