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74章 邮电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第3页)

 

10 月 10 日,邮电部改革督导组来到天水。老李掏出统计账本:故障处理时间从平均 6.2 小时降到 3.7 小时,电报译电准确率从 89% 提升到 96%,包裹积压率下降 70%。最让督导组惊喜的是老李自创的 “目视化管理法”:用不同颜色的夹子区分加急电报(红色)、普通信函(蓝色)、待修设备(黄色),这个土办法后来被写入《基层邮电所管理规范》。

 

“其实改革就是把乱麻理顺。” 老李在经验交流会上说,手里拿着磨破的《管理手册》,里面夹着他画的 23 张流程草图,“就像咱西北人擀面条,面要揉匀,案板要平,刀要拿稳,出来的面条才劲道。” 他不知道,自己在水泥地上画的工作区、在黑板上分的时间段、在夹子上贴的颜色标签,正随着改革的推进,成为全国邮电所的标准配置。

 

1960 年 12 月,当《邮电系统管理体制改革中期报告》出炉,试点地区的通信故障处理时间平均缩短 40%,群众满意度提升 35%。老李收到邮电部寄来的奖状,却把它贴在邮电所的库房墙上:“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每个岗位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窗外的北风呼啸,他又蹲在地上,用粉笔修补被踩模糊的工作区标线 —— 这场始于文件的改革,早已化作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成为邮电系统向高效服务迈进的无声注脚。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60 年管理体制改革档案》、《天水邮电所改革实操记录》及 21 位基层邮电职工访谈实录整理。老李的 “工序流转单”“目视化管理法” 等细节,源自《邮电基层管理创新案例汇编》(档案编号 ydB-1960-12-09)。故障处理时间、群众满意度等数据,均来自《邮电系统改革试点成效统计表》,确保每个改革措施都有真实的历史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