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76章 密码学国际学术交流受阻

卷首语

 

“画面:1961 年 4 月的北京首都机场,春寒料峭中,赵老团队的成员们提着印有 “中国密码学代表团” 字样的帆布箱走向候机楼,领口别着的参会证件在阳光下闪烁。镜头突然切换至邮电部国际司办公室,加急电报机吐出的纸条上,“会议取消” 四个大字被红笔圈住,窗外的杨树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字幕浮现:1961 年春,当新中国密码学家攥着来之不易的参会邀请函,国际形势的骤变却为跨国学术交流画上休止符。赵老团队在失望与不甘中转身,将原本准备的英文论文稿铺在国内研讨会的案头 —— 这场被迫转向的学术聚会,最终成为密码学自主创新的破冰之旅。”

 

1961 年 4 月 10 日,北京邮电学院的密码学实验室里,60 岁的赵老对着镜子调整中山装领口,口袋里的苏联制怀表滴答作响。这是他期待已久的 “斯德哥尔摩国际密码学大会” 启程日,案头摆着精心准备的《汉字动态密钥生成理论》英文稿,第 12 页的矩阵公式旁,还留着小孙昨夜帮忙修正的墨迹。

 

一、机场大厅的失落剪影

 

根据《1961 年密码学国际交流档案》(档案编号 mmj-1961-04-01),当团队抵达机场时,邮电部的加急电报恰好送达:“受国际形势影响,中方代表参会资格取消。” 赵老捏着电报的手指微微发颤,想起三年前在哈军工培养首批密码学研究生时,曾向学生们描绘 “与世界同行交流” 的愿景。此刻,年轻学者小孙盯着手中的登机牌,喃喃自语:“我们准备的加密算法演示模型,还在行李箱里。”

 

二、会议室里的转向抉择

 

4 月 12 日的紧急会议上,17 名核心成员围坐在布满国际密码学期刊的长桌旁。赵老推开面前的英文论文,用红笔在黑板上写下 “向内求索” 四个大字:“莫斯科的雪落不进北京城,我们就自己烧旺炉子。” 他提议将国际会议筹备资源转化为国内研讨会,这个建议得到热烈响应 —— 没人比他们更清楚,在技术封锁下,抱团取暖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