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76章 密码学国际学术交流受阻(第2页)

 

小孙翻出从苏联带回的《密码学通报》合订本,指着夹着银杏叶的 1959 年刊:“他们封锁的是讲台,封不住思想。” 他的话让赵老想起 1957 年中苏技术交流遇挫时,团队在地下室逆向研发 “54 式密码本” 的场景,此刻的困境,不过是历史的重演。

 

三、油印机上的学术星火

 

筹备国内研讨会的 20 天里,实验室变成了临时印刷厂。赵老带着大家用蜡纸刻写论文,油印机的滚筒每转动一次,油墨就将 “动态密钥熵值计算”“汉字冗余度加密应用” 等标题印在泛黄的稿纸上。小孙负责校对,发现赵老的论文里悄悄加入了 1960 年边境巡逻中提炼的 “环境因子加密法”—— 这个源自实战的创新,原本计划在国际会议上作为亮点。

 

“把最好的成果留在国内,让它们生根发芽。” 赵老用放大镜检查油印质量时说。当 200 份《密码学理论与实践》论文集装订完成,封面的烫金字体还带着油墨的温热,那是清华大学印刷厂的工人师傅连夜赶制的成果。

 

四、研讨会中的思想碰撞

 

5 月 5 日,北京邮电学院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除了专业学者,还有来自部队的通信参谋、工厂的技术骨干。赵老的开场发言没有客套:“今天我们不摆国际前沿,只讲中国密码学的‘水土不服’。” 他展示的 “54 式密码本” 实战修订案例,让台下的边防军代表频频点头 —— 那些来自雪域高原的反馈,此刻成为最生动的学术注脚。

 

轮到小孙发言时,他举起自制的 “密钥生成动态模型”:“当国际同行在研究数字密钥时,我们发现汉字的四声平仄本身就是天然的加密维度。” 这个将传统语言学与密码学结合的思路,引发了激烈讨论。来自上海的密码学教师老王突然站起:“我们可以借鉴苏州码子的编码逻辑,设计本土化的密钥生成规则。”

 

五、黑板上的突围之路

 

研讨会的高潮出现在分组讨论环节。在 “抗干扰加密” 小组,赵老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敌方干扰信号的频谱图,某军工企业的工程师随即补上国产滤波器的参数曲线。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即时碰撞,催生了 “基于汉字区位码的跳频补偿算法”—— 该算法后来被证明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比国际同期流行的 “维吉尼亚密码” 增强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