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84章 全国通信网互联互通升级

卷首语

 

“画面:1963 年 7 月的北京邮电部大楼,巨大的中国地图铺满整面墙壁,上面密密麻麻的红蓝线条代表着全国通信线路,部分线路因年代久远而褪色模糊。镜头拉近,项目负责人老徐戴着泛黄的白手套,用红笔在地图上标记出 “通信孤岛” 区域 —— 新疆喀什与上海的连线中断,西南山区的线路呈现断裂状。字幕浮现:1963 年盛夏,当新中国通信网络已初具规模,“各自为战” 的系统隔阂却成了信息流动的阻碍。老徐和他的团队肩负重任,要在算盘与图纸间搭建起全国通信的 “高速公路”,让雪域高原的电报能瞬间抵达东海之滨,让山村的电话铃声与城市的交换机共鸣。这场跨越山河的技术攻坚,将重新定义 “互联互通” 的分量。”

 

1963 年 7 月 5 日,邮电部会议室里,46 岁的老徐展开《全国通信网现状调研报告》,指节重重敲在 “系统兼容性差” 的数据上:“东北用的苏制载波机,西南是国产‘前进一号’,光接口标准就有 7 种,跨区域通信要靠人工转接三次。” 他推了推镜片,目光扫过参会的各省代表,“我们要在一年内,让这些‘方言不通’的设备说同一种‘通信语言’。”

 

一、图纸上的 “翻译官”

 

根据《1963 年全国通信网升级工程档案》(档案编号 ydB-1963-07-03),工程的核心难题是研发 “协议转换设备”。老徐团队发现,不同设备的信号编码规则差异巨大 —— 如同俄语与中文的语法鸿沟。技术员小王在实验室反复比对设备参数,在笔记本上写下:“苏制设备采用 8 位同步编码,国产机是 16 位异步传输,必须设计‘翻译模块’。”

 

老徐借鉴 1962 年密码学成果展上的 “汉字区位码转换” 思路,提出 “通信协议映射表” 方案。他带着团队手工绘制出包含 237 种参数转换规则的表格,从信号电压到传输速率,每个对应关系都经过 7 次以上验证。当第一张铜版印刷的映射表完成时,油墨未干的表格上还留着老徐被钢笔压出的指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