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全国通信网互联互通升级(第2页)
二、机房里的 “万国牌” 战场
7 月中旬,上海 - 武汉通信干线试点改造现场,老徐蹲在堆满设备的机房里,盯着苏制 Bm-12 载波机与国产 t-3 型交换机的对接端口。当首次联调测试失败时,监测仪显示信号衰减达 85%,技术员小李急得直跺脚:“这就像让说上海话的人和讲武汉话的人直接对话,根本听不懂!”
老徐没有慌乱,掏出随身的 “问题记录本”,翻到 1959 年在边境通信站的经验:“当年把不同制式的电台串联,用电阻分压解决电压不匹配。” 他立即指挥团队在设备间加装自制的 “阻抗匹配器”,经过 17 次参数调整,信号衰减降至 12%。机房里此起彼伏的设备嗡鸣声中,老徐抹了把汗笑道:“现在它们能‘对话’了,但还不够流畅。”
三、算盘上的算法革命
在解决硬件兼容问题的同时,团队还面临 “传输优化算法” 的挑战。当时的通信网采用固定路由,如同预设的公路,遇到拥堵就会瘫痪。老徐受交通指挥系统启发,提出 “动态路由分配法”—— 根据实时通信流量,自动选择最优传输路径。但这个算法需要大量计算,而全国仅有 3 台电子计算机,且每天使用时长受限。
“用算盘!” 老徐的决定让众人惊愕。他将算法拆解成 128 个基础运算单元,分配给 50 名技工同时计算。北京邮电学院的机房里,算盘声从早到晚不停歇,老徐戴着老花镜穿梭其中,随时核对关键节点的计算结果。当最终的路由表完成时,参与计算的技工老张揉着发酸的手腕:“这辈子没打过这么多算盘,比高考还紧张。”
四、跨越山河的信号握手
1963 年 12 月,升级工程进入全面联调阶段。老徐坐镇北京总调度室,紧盯巨型屏幕上闪烁的通信节点。当新疆喀什的电报首次通过升级后的网络,在 8 秒内抵达上海时,监测仪显示的传输延迟让在场所有人屏住呼吸 —— 这个数字比升级前缩短了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