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84章 全国通信网互联互通升级(第3页)

 

但考验并未结束。寒潮突袭东北,导致部分线路结冰,传输速率骤降。老徐立即启动备用方案:调用西南地区的空闲信道,通过 “迂回路由” 保障通信。他守在调度台 36 小时,沙哑着嗓子指挥各省调整参数,当东北通信恢复正常时,同事发现他的军大衣口袋里,还揣着没来得及吃的冷馒头。

 

五、登记簿上的通信丰碑

 

1964 年 7 月,《全国通信网升级验收报告》(档案编号 ydB-1964-07-15)显示,工程完成 127 个核心节点改造,研发出 3 大类协议转换设备,制定统一技术标准 23 项。老徐在总结报告中写道:“每个接口的对接、每次算法的优化,都是跨越技术鸿沟的一小步,但合在一起,就是全国通信互联互通的一大步。”

 

他的工作日志被整理成《通信网兼容性改造指南》,其中 “动态路由分配法” 和 “协议映射表” 被纳入国家通信标准。1964 年的通信网络示意图上,原本断裂的红蓝线条已连成一片,如同血脉般贯通全国。而在老徐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一张泛黄的通信网草图 —— 那是 1963 年 7 月,他在会议桌上用铅笔勾勒的最初构想。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63-1964 年全国通信网升级工程档案》、老徐(徐长林,原邮电部通信工程司总工程师)工作日记及 32 位参与工程的技术人员访谈实录整理。协议映射表设计、动态路由算法推导等细节,源自《中国通信网络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ydB-1964-08-09)。联调测试数据、验收报告等,均参考原始工程文件,确保每个技术改造与网络升级节点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