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86章 通信设备抗震性能提升研究

卷首语

 

“画面:1964 年 1 月的河北邢台地震纪念馆,墙面裂痕斑驳,展柜里陈列着损毁变形的旧通信设备残骸。镜头切换至北京通信设备研究所,结构工程师老唐戴着安全帽,手持游标卡尺测量基站角钢支架的厚度,实验室地面上散落着画满修改痕迹的抗震设计图纸。字幕浮现:1964 年初,当我国多地频发地震灾害,通信设备在震后瘫痪的困境,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老唐和他的团队一头扎进结构力学与材料工程的世界,用无数次的震动测试、设计改良,试图为通信设备穿上 “抗震铠甲”—— 他们深知,震后及时恢复通信,就是在与死神抢夺生命救援的黄金时间。”

 

1964 年 1 月 5 日,北京通信设备研究所的会议室里,44 岁的结构工程师老唐将一叠震后通信设备损毁照片拍在桌上。照片里,扭曲的铁塔、破碎的机柜、断裂的电缆触目惊心,最刺眼的一张显示着某灾区通信基站倒塌在废墟中,歪斜的天线指向灰蒙蒙的天空。“1963 年云南地震,通信中断最长达 72 小时。” 老唐推了推眼镜,声音低沉,“这次,我们要让设备在震中站稳脚跟。”

 

一、废墟中的设计灵感

 

根据《1964 年通信设备抗震性能研究档案》(档案编号 txjs-1964-01-03),老唐团队首先奔赴河北邢台震区实地调研。在倒塌的通信基站旁,老唐发现铁塔底部的螺栓全部断裂,而水泥基座出现放射状裂缝。他蹲在废墟里,用小刀刮下混凝土碎屑仔细观察,在笔记本上写道:“传统刚性连接在强震下应力集中,必须改为柔性缓冲结构。”

 

回到实验室,技术员小刘提出疑问:“但柔性结构可能影响信号稳定性,怎么办?” 老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翻出 1959 年边防通信站的施工记录 —— 当时为抵御强风,战士们用麻绳捆绑设备起到减震效果。“我们可以用橡胶垫片和弹簧组合,既缓冲震动又保持精度。” 他的想法得到团队认可,一场围绕 “刚柔并济” 的结构设计攻坚战就此展开。

 

二、震动台上的生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