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86章 通信设备抗震性能提升研究(第2页)

 

1 月 15 日,首台抗震试验基站在实验室震动台组装完成。老唐亲自检查每个部件的连接:角钢支架采用榫卯式嵌套结构,机柜底部加装 8 组高强度橡胶减震器,电缆接口处缠绕螺旋状弹簧。当震动台开始模拟 6 级地震波形,设备轻微晃动,但所有指示灯正常闪烁。

 

“加大震级!” 老唐盯着监测屏幕。当震级提升到 8 级时,机柜突然出现倾斜,左侧减震器发出刺耳的摩擦声。老唐立即叫停试验,发现橡胶材质在高频震动下出现疲劳裂纹。他连夜联系橡胶研究所,尝试在配方中加入尼龙纤维增强韧性,经过 7 次配比试验,终于找到抗疲劳性能提升 40% 的新型材料。

 

三、数据堆里的结构革命

 

在优化减震系统的同时,老唐团队还面临 “重心平衡” 难题。传统基站天线安装在顶部,导致设备头重脚轻。老唐借鉴古代建筑斗拱结构,设计出 “分层配重” 方案:将蓄电池、变压器等较重设备下移至基座,天线支架采用可折叠式设计,震时自动收缩降低重心。

 

这些创新需要大量计算验证。老唐带着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对每个部件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绘制出 137 张应力分布图。技术员小李的手指被算盘珠子磨出厚厚的茧子,却在笔记本上兴奋地写道:“第 28 次计算,分层配重方案使设备倾覆力矩降低 65%!”

 

四、极限测试中的惊险时刻

 

2 月 20 日,新型抗震基站迎来终极考验:模拟 10 级特大地震测试。老唐站在监控室,紧盯着震动台上剧烈摇晃的设备。突然,监测系统发出警报 —— 基站底部的一个螺栓出现松动。他抓起安全帽冲了出去,发现是榫卯接口的定位销在高频震动下跳出卡槽。

 

“改用双销钉锁定!” 老唐当机立断。团队争分夺秒进行改造,将单销钉换成直径加粗 30% 的双销结构,并在接口处增加防松胶。再次启动测试时,设备在 10 级地震波形下持续运行 30 分钟,所有通信模块保持正常工作,信号衰减率仅为 3%。

 

五、抗震铠甲的实战首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