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通信反窃听技术升级
卷首语
“画面:1966 年 4 月的福建沿海监听站,潮湿的海风裹挟着咸腥味掠过布满铁锈的天线阵列。镜头缓缓推进昏暗的实验室,电子技术专家小张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调试一台自制的频谱分析仪,屏幕上跳动的杂乱波形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头。墙角的保密柜里,堆放着标注 “绝密” 的窃听案例卷宗,其中一张照片显示着截获的微型窃听器残骸。字幕浮现:1966 年春,当台海通信线路上的窃听与反窃听博弈愈发激烈,陈恒团队在仪器嗡鸣与数据堆叠中展开隐秘战斗。小张和战友们用示波器捕捉蛛丝马迹,以逻辑推理破解技术迷局,试图为通信信号穿上无形的 “防弹衣”—— 那些在深夜闪烁的荧光屏、反复涂改的设计图纸,正编织着抵御信息窃取的精密防线。”
1966 年 4 月 5 日,厦门通信技术研究所的会议室里,陈恒将一叠泛黄的窃听案例报告重重拍在桌上,纸页间夹着的微型窃听器照片泛着冷光。“上个月,我们截获了 3 种新型窃听装置,” 他用红笔圈出报告中的关键数据,“对方的监听设备体积缩小 40%,信号发射距离却增加了一倍。” 角落里,28 岁的电子技术专家小张盯着照片上米粒大小的芯片,指甲无意识地抠着掌心 —— 这个动作,暴露了他内心的焦虑。
一、暗战迷雾中的线索追踪
根据《1966 年台海通信反窃听技术档案》(档案编号 pLA-tx-1966-04-03),当时的反窃听工作面临三重困境:敌方窃听设备采用跳频发射,常规检测手段难以捕捉;新型微型化装置能伪装成普通电子元件;加密通信协议存在被逆向破解的潜在风险。小张在工作日志中写道:“每天分析 200 余份可疑信号,真正的窃听痕迹却像沙海中的水滴,稍纵即逝。”
转机出现在 4 月 10 日。小张在整理近期截获的信号时,发现某频段在每日凌晨 3 点总会出现持续 0.5 秒的异常波动。他立即调出气象记录、渔船航行日志等关联数据,却未发现明显规律。直到他偶然注意到实验室里的老式座钟 —— 每次整点报时前,钟摆会有轻微的机械震颤。“会不会是窃听器的定时启动信号?” 他在团队会议上提出的假设,让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到时间维度的分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