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95章 通信反窃听技术升级(第2页)

 

二、实验室里的攻防博弈

 

为验证猜想,小张带领团队搭建 “全频段监测系统”。他们将 128 个微型传感器分布在监听站周围,每个传感器覆盖不同频段。但在首次测试中,系统误报率高达 65%—— 普通的手机信号、甚至远处工厂的电机运转,都会触发警报。技术员老周看着不断闪烁的报警灯,苦笑道:“这哪是抓窃听器,分明是在给所有电子设备‘体检’。”

 

小张没有气馁,他想起 1965 年卫星通信地面站建设时的抗干扰经验,决定采用 “特征比对算法”。团队收集了 300 余种常见电子设备的信号特征,建立数据库进行自动比对。当第 78 次算法优化后,系统终于能精准识别出异常信号 —— 就像在嘈杂的集市中,一下子捕捉到某个特定频率的哨声。

 

三、材料堆里的技术突破

 

在研发防窃听设备时,小张面临 “隐蔽性与性能” 的矛盾。传统的金属屏蔽装置体积庞大,无法应用于民用通信设备。他在图书馆翻阅 1963 年 “54 式密码本” 民用化改造资料时,被 “纳米级涂层” 的概念启发,决定尝试在设备表面喷涂特制的吸波材料。

 

但实验过程充满挫折。前 13 次喷涂的材料要么无法附着,要么影响设备散热。小张带着团队走访了 7 家化工厂,终于在上海某研究所找到一种橡胶基复合材料。经过 28 天的配方调整,当第一块喷涂着灰黑色涂层的电路板通过电磁屏蔽测试时,小张发现自己的白大褂袖口已被化学试剂烧出许多破洞。

 

四、算法迷宫中的逻辑较量

 

加密传输协议的升级更为艰难。敌方的破解技术不断进化,传统的固定密钥加密已不再安全。小张借鉴 1964 年密码学教育普及活动中的 “动态密钥” 理念,设计出 “环境参数自适应加密算法”—— 让密钥根据温度、湿度、甚至周围电磁环境的变化实时更新。

 

但在验证过程中,算法出现严重的计算延迟。技术员小李连续三天不眠不休,在算盘上反复推演优化方案。当第 47 次调整后,加密速度提升至满足实时通信要求时,小李的手指已布满深深的算盘珠压痕。小张摸着这张写满公式的草稿纸,轻声说:“这些痕迹,都是我们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