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96章 邮电通信资费调整(第2页)

 

经过三个月测算,团队提出 “阶梯定价 + 时段优惠” 方案:平信首重资费从 0.04 元上调至 0.08 元,但增加 “精准地址邮寄优惠”;长途电话实行 “峰谷电价” 模式,夜间资费下调 40%。方案初稿完成时,老黄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揉成团的演算纸,最上面那张还留着被茶水洇湿的痕迹。

 

三、舆论场的风暴

 

7 月 20 日,《邮电通信资费调整公告》一经发布,立即引发社会热议。北京西单邮局门口,退休教师老王举着报纸质问工作人员:“寄封信比买个烧饼还贵,这合理吗?” 而上海某纺织厂的厂长却在企业会议上表示:“夜间长途降价,以后和外地客户谈生意能省不少钱。”

 

老黄每天要处理上百封群众来信。在回复一位农村教师的信中,他详细列出油墨、纸张、运输等成本构成,并建议使用 “邮政包裹优惠套餐”。“群众不是反对涨价,” 他在内部会议上说,“是要知道钱花在了哪里。” 为此,邮电部紧急印制了 10 万份《资费调整说明手册》,随报刊发。

 

四、答疑会的交锋

 

8 月,老黄带领团队奔赴全国召开答疑会。在武汉的会场,一位工人站起来质问:“工资没涨,邮费先涨,是不是欺负老百姓?” 老黄没有急于辩解,而是展示了一张对比图:1958 年至 1966 年,通信设备数量增长 5 倍,而资费仅调整过 1 次。“就像家里添置了新家具,总要有人出份力。” 他的比喻让现场安静下来。

 

但也有专业质疑。某高校经济系教授在会上提出:“长途电话降价可能导致线路拥堵,如何保障服务质量?” 老黄立即调出武汉至广州线路的流量分析表:“我们已预留 20% 的扩容空间,同时开发智能调度系统,确保高峰期通话顺畅。” 这场持续三小时的答疑会,最终以掌声收场。

 

五、调整后的回响

 

9 月,新资费标准正式实施。老黄每天盯着各地上报的数据,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当看到成都至重庆的夜间长途通话量增长 210% 时,他笑着对同事说:“价格降了,生意反而来了。” 但平信业务的增长却低于预期,他立即组织人员调查,发现许多用户因误解优惠政策,仍选择高价邮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