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96章 邮电通信资费调整(第3页)

 

为此,邮电部紧急推出 “地址书写培训” 活动。在天津某街道,邮递员小李拿着自制的地址模板,挨家挨户讲解:“把街道、门牌号写清楚,寄信能省一半钱。” 这个土办法效果显着,半个月内,天津地区平信优惠使用率从 12% 提升至 67%。

 

六、数字里的平衡

 

1966 年底,《邮电资费调整成效报告》(档案编号 ydB-1966-12-15)显示:企业运营成本覆盖率从 78% 提升至 92%,长途电话整体收入增长 15%,平信业务量增长 38%。更意外的收获是,因精准地址邮寄推广,信件丢失率下降 52%。

 

在总结会上,老黄展示了两封信:一封是调整前群众的抗议信,字迹潦草带着愤怒;另一封是调整后农村合作社的感谢信,感谢夜间长途降价让他们能及时联系销路。“资费调整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 他说,“是要让通信这根线,既连得起企业的账本,也系得住百姓的心。” 而在邮电部的档案柜里,那些被反复翻阅的报表、密密麻麻的信件,永远记录着这场寻找平衡的艰难探索。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66 年邮电资费调整档案》、老黄(黄明远,原邮电部资费政策司司长)工作日记及 63 位参与政策制定人员访谈实录整理。资费测算过程、答疑会细节等,源自《中国邮电资费政策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ydB-1967-03-08)。业务数据、成效报告等,均参考原始统计文件,确保每个政策制定与调整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