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98章 东北边境通信防御体系构建(第2页)

 

二、极寒下的设备攻坚

 

设备耐寒性成为关键难题。从内地调拨的通信设备在低温下频频 “罢工”,晶体管因结霜失效,蓄电池冻裂漏液。老王组织技术骨干成立攻关小组,技术员小张在实验室反复测试,发现将电子管设备的润滑油换成航空低温脂,能使启动温度降低 15c。他们还设计出 “双层保温机箱”,内层填充羊毛毡,外层包裹镀铝保温膜。

 

但最棘手的是天线抗风问题。在黑龙江某哨所,新架设的短波天线被暴风雪吹断。老王守在现场三天三夜,观察风向规律后决定改变铁塔结构:将传统的四角支架改为三角锥形,增加斜拉钢索数量。当改进后的天线在 12 级大风中岿然不动时,战士们发现老王的军大衣已结满冰碴,睫毛上也挂着冰晶。

 

三、保密战线上的博弈

 

加密通信网络建设同步展开。老王要求采用 “双密钥加密系统”,主密钥每月更新,应急密钥由各哨所独立保管。但在密钥分发时遭遇难题:传统的人工传递方式不仅效率低,还存在泄密风险。他想起 1966 年密码学与计算机融合研究成果,提议开发 “密钥电子分发系统”。

 

技术员小李带领团队在简陋的机房里日夜奋战,用继电器和晶体管搭建起初级加密传输装置。首次测试时,密钥传输出现乱码,经过 72 小时排查,发现是低温导致电路参数漂移。他们给设备加装自动温控装置,当温度低于 - 20c时,加热器自动启动。最终,密钥能在 10 秒内安全传输至 50 公里外的哨所。

 

四、实战演练的生死时速

 

6 月,新防御体系迎来首次实战演练。模拟敌方实施电磁干扰,同时 “破坏” 多处通信节点。老王坐镇指挥中心,紧盯大屏幕上闪烁的信号图标。当长白山某段线路被 “炸毁” 时,预设的备用路由立即启动,通信中断时间仅 17 秒。但在漠河方向,加密系统突然出现解密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