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98章 东北边境通信防御体系构建(第3页)
“启用应急密钥!” 老王果断下令。技术员小张带着维修小组顶着暴雨抢修,发现是雨水渗入设备导致密钥验证模块短路。他们用塑料布包裹设备,人工烘干电路板,30 分钟内恢复通信。演练结束后,老王在总结会上展示数据:新体系抗干扰能力提升 3 倍,节点损毁后平均恢复时间缩短至 28 分钟。
五、冻土中的通信长城
1967 年 12 月,《东北边境通信防御体系验收报告》(档案编号 Bf-tx-1967-12-15)显示,工程完成地下电缆铺设 1800 公里,架设抗风铁塔 532 座,部署加密通信设备 217 套。老王团队总结的《严寒地区通信施工规范》《双密钥管理办法》等 9 项成果,被列为全军边防通信建设标准。
在竣工仪式上,老王抚摸着哨所外的通信铁塔,想起建设时的点点滴滴:那些在暴风雪中迷路的夜晚,那些被冻得失去知觉的双手,还有战士们用体温捂热设备的场景。“这条通信线,就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 他对年轻的通信兵说,“只要它畅通,边境就安宁。” 而在绵延的国境线上,新建成的通信网络如同钢铁动脉,在风雪中默默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1967 年东北边境通信防御体系建设档案》、老王(王建国,原某边防通信部队指挥官)工作日记及 68 位参与建设的官兵访谈实录整理。冻土施工技术、双密钥系统设计等细节,源自《中国边防通信工程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Bf-tx-1968-03-11)。工程数据、验收报告等,均参考原始军事文件,确保每个建设环节与技术突破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