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99章 邮电通信设备质量大检查(第2页)

 

二、运输途中的暗礁

 

在设备运输环节的抽查中,质检小组发现更大问题。从天津发往昆明的一批电话机,到货后开箱检查,15% 的听筒出现网罩脱落。老李跟随运输车队实地调查,发现木质包装箱在颠簸中相互碰撞,内部缓冲材料形同虚设。他连夜联系工厂,要求改用 “蜂窝纸板 + evA 泡沫” 的复合包装,并在箱体标注 “易碎品” 警示标识。

 

但改进并非一帆风顺。某厂认为新包装成本增加 12%,拒绝执行。老李带着数据找到该厂负责人:“去年因运输损坏导致的退货损失,是包装成本增加的 3 倍。” 他还展示了成都分局因设备损坏导致通信中断 4 小时的记录,最终说服对方。这个案例被写入《邮电设备运输规范》,成为行业标准。

 

三、机房里的听诊器

 

使用环节的检测更具挑战性。在武汉某长途通信局,老李带着示波器检测载波机,发现信号失真率达 8%。技术员小张解释:“一直这样,凑合能用。” 老李眉头紧皱:“战时差这 8%,情报可能就传不出去。” 他顺着线路排查,发现是电源滤波电容老化,更换后失真率降至 1%。

 

在重庆山区的邮电所,老李发现一台闲置的电报机布满灰尘,按键已无法回弹。所长无奈地说:“坏了半年,等配件等不及。” 老李当场拆解设备,发现是弹簧锈蚀,他从随身工具包取出备用零件更换,设备立即恢复正常。这次经历促使他推动建立 “偏远地区设备应急配件库” 制度。

 

四、数据背后的较量

 

随着检查深入,质量问题的根源逐渐显现。老李在汇总数据时发现,37% 的故障源于工人操作不规范,28% 是原材料以次充好。他带着证据找到部里,建议开展 “全员质量培训” 和 “供应商黑名单制度”。但这触动了部分人的利益,某供应商托关系说情,老李不为所动:“通信设备是国家的神经系统,容不得半点沙子。”

 

在制定整改方案时,各方意见分歧严重。设备厂主张 “小修小补”,使用单位要求 “全部换新”。老李提出折中方案:对核心部件强制更换,对非关键部位制定分级维修标准。他用算盘仔细核算成本,最终方案使整改费用降低 40%,同时保障了设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