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邮电通信设备质量大检查(第3页)
五、验收场上的较真
1967 年 8 月,质量整改进入验收阶段。老李制定了严苛的验收标准:设备连续运行 72 小时无故障,关键指标波动不超过 ±2%。在沈阳某分局验收时,一台交换机通过了前 60 小时测试,但在第 68 小时出现一次死机。技术员认为是偶然现象,老李却坚持重新测试。
“设备不会无缘无故出问题。” 他带领团队拆解设备,发现散热风扇的轴承存在细微磨损。更换轴承后,设备顺利通过 100 小时测试。这个较真的举动让所有参检单位心服口服,也让 “72 小时连续运行测试” 成为日后设备验收的铁律。
六、质量线上的坚守
1967 年 10 月,《邮电通信设备质量检查总结报告》(档案编号 ydB-zj-1967-10-15)显示,此次检查共检测设备 2.3 万台,发现并整改质量问题 4762 项,设备平均故障率下降至 3.8%。老李团队总结的《设备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办法》被邮电部采纳,在全国推广。
在庆功会上,老李展示了一本翻烂的质检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质量不是喊出来的,” 他说,“是用游标卡尺量出来的,是用示波器测出来的,是靠每一个人对通信事业的责任心守出来的。” 而在全国各地的邮电车间与机房,那些经过严格检测的设备,正以更可靠的性能,传递着千家万户的声音与讯息。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67 年邮电通信设备质量检查档案》、老李(李卫国,原邮电部质量检测中心工程师)工作日记及 89 位参与检查人员访谈实录整理。质量检测标准制定、整改方案细节等,源自《中国邮电设备质量管理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ydB-zj-1968-03-12)。检测数据、总结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质量检查与整改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