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通信合作冷却后的应对
卷首语
“画面:1958 年 6 月的北京通信技术研究院,苏联专家办公室的台灯仍亮着,玻璃柜里的俄文资料被仓促收走,留下几页未带走的计算公式在桌上飘落。镜头转向隔壁实验室,项目负责人老张正用牛皮绳捆扎苏方留下的电子管器件,金属碰撞声中夹杂着年轻技术员的叹息。窗外的法国梧桐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合作蜜月期的终结。字幕浮现:1958 年盛夏,当中苏通信技术合作的齿轮逐渐放缓,一场无声的技术突围在实验室与车间之间展开。老张和他的团队对着残缺的苏方图纸,用算盘重算参数,以土法炼制元件,在理论与实践的裂缝中寻找支点 —— 那些被红笔圈住的公式、反复烧制的晶体管,终将在自主研发的熔炉里,锻造出不再依赖外力的通信脊梁。”
1958 年 7 月 1 日,通信技术研究院的会议室里,48 岁的项目负责人老张盯着墙上未完成的 “载波机联合研发路线图”,图上代表苏方技术支持的蓝色箭头在 “高频放大模块” 处戛然而止。三天前,苏联专家突然撤走,留下的《技术备忘录》里只有一行潦草的俄文:“抱歉,我们无法继续。” 老张敲了敲桌上的《项目中断通知书》,声音里带着压抑的震颤:“他们带走了图纸,但带不走我们记在脑子里的公式。”
一、资料堆里的断章
根据《1958 年中苏通信合作调整档案》(档案编号 txhz-1958-07-02),被迫中断的 “雄鹰 - 3” 载波机项目已进行到关键阶段,高频放大模块的参数设计完全依赖苏方提供的电子管特性曲线。技术员小李抱着残缺的俄文手册冲进办公室:“老张,他们连电子管的噪声系数都没留全!” 老张接过手册,发现关键页被撕去,边缘还留着用力过猛的指痕。
“别急,” 老张拍了拍小李的肩膀,从抽屉里拿出 1955 年仿制日制电台的笔记,“当年修‘九七式’电台,咱们不也从零件反推过电路?” 他带领团队启动 “逆向工程”,将苏方留下的电子管逐个拆解,用土法搭建的频谱仪测量噪声参数,在坐标纸上手绘出 23 组特性曲线 —— 这些带着铅笔修改痕迹的图纸,后来成为自主设计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