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通信合作冷却后的应对(第2页)
二、动员会的火种
7 月 5 日的项目重组动员会上,年轻技术员小陈突然站起来:“没有苏联的计算尺,咱们怎么算分布参数?” 会议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叹息。老张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打开投影仪,播放了一段 1953 年抗美援朝战场的纪录片:志愿军通信兵在山洞里用矿石收音机改装步谈机,背景音里是炮弹的轰鸣。
“当年咱们连像样的示波器都没有,” 老张指着屏幕上战士用万用表调试元件的画面,“现在至少还有这些 ——” 他挥手指向墙角的国产电子管测试仪,“技术封锁是块磨刀石,咱们磨的不是刀,是咱中国通信人的骨头。” 这番话让小陈的脸红了,他低头在笔记本上写下:“从头再来,没什么大不了。”
三、黑板上的攻坚战
在基础理论室,老张带领团队重推高频放大模块的计算公式。苏方留下的设计采用 “阴极反馈” 电路,但国内电子管的跨导参数差异达 15%,传统公式完全失效。老技术员老王提出改用 “中和电容补偿”,却在计算中卡壳:“这需要解五元一次方程,手工算要三天。”
“那就分三天算。” 老张将公式拆解成 12 个基本单元,分配给 6 个小组轮班计算。研究院的黑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微分方程和矩阵变换,橡皮屑在讲台积成小山。当第七次迭代计算得出稳定解时,负责复核的小李发现,老张的计算稿上有多处修改痕迹 —— 某个参数的小数点后四位,被反复涂改了 13 次。
四、车间里的土法上马
8 月,高频放大模块进入样机试制阶段。国内买不到苏方规格的高频瓷绝缘子,老张带着团队跑到景德镇,与陶瓷匠人合作烧制。在土窑旁,他拿着放大镜观察瓷件的釉面:“介电常数要控制在 6.8±0.1,比你们烧青花瓷还讲究。” 经过 28 次窑火试炼,当第一炉合格的绝缘子出炉,老张的白大褂上落满了蓝色釉料粉末。
更棘手的是线路板蚀刻。苏方使用的化学药剂断供,技术员小赵从电镀厂废料中提炼出替代溶液,却在首次蚀刻时烧毁了电路板。老张没有责备,而是带着他在显微镜下观察蚀刻纹路:“就像写毛笔字,力度和速度要稳。” 两个月后,当小赵独立制作出精度达 0.2 毫米的线路板,发现老张的指导笔记里,记着 37 次失败的详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