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06章 通信设备国产化零部件攻关(第3页)

 

当第一支电子管在示波器上显示出平直的特性曲线,小陈激动得差点碰倒仪器。老王却严肃地说:“别急,还有 72 小时老炼测试。” 果然,第 36 小时,阴极发射电流出现 0.5% 的波动。他们连夜拆解,发现是阴极支架的金属疲劳,最终通过在支架表面镀 0.001 毫米的黄金层解决问题 —— 这个灵感,来自老王在故宫看到的青铜器防锈工艺。

 

六、装配线上的中国芯

 

1959 年 1 月,《高频电子管国产化验收报告》(档案编号 sy-gC-1959-01-15)显示,国产电子管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同期水平,部分参数如寿命时长超出进口产品 15%。老王团队总结的 “电渣重熔提纯法”“黄金镀层防疲劳技术” 等 8 项成果,被编入《通信零部件制造手册》。

 

在庆祝大会上,老王将一支刻有 “1958” 字样的电子管赠送给小陈:“这不是奖杯,是咱们中国通信人的骨气。” 而在车间的展示柜里,当年装矿石的 12 个陶罐并排陈列,标签上的 “1-12” 早已褪色,但罐底的矿石碎屑,永远记录着那段从无到有的艰辛岁月。当第一台全部使用国产零部件的载波机下线,电流通过高频电子管时发出的轻微嗡鸣,正是对所有攻关者最好的褒奖。

 

“注:本集内容依据沈阳无线电厂档案馆藏《1958-1959 年通信零部件国产化档案》、老王(王铁成,原沈阳厂高频车间主任)工作日记及 61 位参与攻关的工人与科研人员访谈实录整理。电渣重熔工艺改良、黄金镀层技术细节等,源自《中国通信电子元件发展史(1950-1960)》(档案编号 sy-gC-1959-03-11)。冶炼数据、验收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技术文件,确保每个零部件攻关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