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密码人才梯队建设推进
卷首语
“画面:1958 年 11 月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梧桐叶在寒风中簌簌飘落,301 教室的玻璃窗上蒙着雾气,黑板上 “密码学基础原理” 的粉笔字清晰可见。镜头拉近讲台,55 岁的赵老戴着圆框眼镜,手中的教鞭轻点着 “54 式密码本密钥体系” 示意图,台下坐着来自全国 23 个省市的学员 —— 有穿军装的通信兵、戴袖套的邮电职工、夹着笔记本的高校教师,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 “汉字区位码加密漏洞”“高频字动态缓存” 等问题。字幕浮现:1958 年深秋,当密码学从保密柜走向课堂,一场跨越行业与地域的人才培育工程悄然启动。赵老等密码学者将战场经验转化为三尺讲台上的公式推导,让密码分析从 “师徒口授” 变为系统学科,那些在笔记本上速记的密钥公式、在课间争论的加密算法,终将在学员们的双肩之上,筑起新中国密码安全的人才长城。”
1958 年 11 月 5 日,北京邮电学院的会议室里,教育部下发的《密码学专业设置通知》被台灯照亮,文件末尾 “哈军工、北邮、成电率先开设密码学本科专业” 的批注下,画着重重的红圈。42 岁的教务处主任老李放下文件,望着窗外正在筹备的全国密码学培训班会场:“三年前还在靠苏联教材,现在咱们得自己编‘密码人才培养手册’了。”
一、讲台上的密码启蒙
根据《1958 年密码学人才培养档案》(档案编号 jy-mm-1958-11-01),首次全国密码学培训班汇集了 187 名学员,其中 60% 来自基层邮电局和情报部门。赵老作为首席讲师,提前三个月走访 12 个保密单位,将实际工作中的 37 个密码应用难题整理成 “课堂案例集”。在第一堂课上,他举起某边防站的加密电文:“这封电报被敌方用频率分析破解,问题出在密钥更新周期与发报规律重合。”
来自新疆的学员老钱当场提问:“戈壁滩上设备简陋,怎么实现动态密钥?” 赵老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在黑板上画出 “土法密钥生成器” 示意图:“用日升日落时间、骆驼铃声次数作为随机因子,当年志愿军在坑道里就是这么干的。” 这个源自战场经验的解答,让学员们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