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07章 密码人才梯队建设推进(第2页)

 

二、笔记本里的知识碰撞

 

培训班的晚自习充满火药味。某天深夜,来自上海的邮电员小张和沈阳的情报员老王,为 “汉字区位码加密的效率与安全平衡” 争得面红耳赤。小张认为应优先保证速度,老王则坚持 “边境情报容不得半点漏洞”。赵老悄悄坐在后排,听着他们的争论,突然想起 1954 年参与 “54 式密码本” 编写时的场景 —— 同样的分歧,同样的对真理的执着。

 

“你们都对,” 赵老起身在黑板上画出坐标轴,“横轴是加密速度,纵轴是破解难度,找到平衡点的关键,在于使用者的场景。” 他结合银行汇款、军事调度等不同场景,演示如何调整加密参数,让两位学员心服口服。这样的争论每天都在发生,黑板上的公式推导不断被修正,逐渐形成《密码应用场景分类指南》的雏形。

 

三、实验室里的土法创新

 

在密码设备实操课上,学员们面对简陋的实验设备犯难:没有进口的密码机,只有算盘、坐标纸和自制的密钥转盘。赵老却笑道:“当年我们连算盘都没有,靠在沙地上画格子算密钥。” 他带领学员用硬纸板制作 “机械加密转盘”,通过齿轮咬合模拟密钥变换,这个教具后来被推广到所有开设密码专业的高校。

 

来自重庆的学员小刘,在调试自制加密器时总出现密钥冲突。赵老观察后发现,他忽略了汉字同音字的编码重叠问题,便指导他在区位码后增加声调后缀:“就像给汉字加个‘姓’,让每个字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 这个改进方案被写入培训班教材,成为 “汉字加密防冲突规则” 的重要内容。

 

四、月光下的师徒对话

 

培训期间,赵老的宿舍总是最晚熄灯。某天凌晨,学员小陈敲开房门,捧着写满疑问的笔记本:“赵老,动态密钥的数学基础到底是什么?” 赵老没有立即解答,而是从抽屉里拿出泛黄的《概率论与密码学》手稿 —— 这是他在朝鲜战场的防空洞里写成的。

 

“密码学的根,在数学,” 赵老指着手稿上的贝叶斯公式,“但真正的应用,在人心。” 他讲述了 1953 年在板门店谈判期间,通过分析敌方密电中的语气词变化,成功破解谈判策略的故事。小陈后来在笔记中写道:“那夜的月光照着赵老的白发,也照亮了我对密码学的全新认知 —— 原来数字背后,藏着人性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