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密码学理论创新研讨会(第2页)
会议室响起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有人开始收拾笔记本。小孙望着自己准备的 37 页计算稿,想起在上海实验室用老式示波器捕捉电子跃迁的日夜 —— 那些忽明忽暗的光点,曾让他坚信量子世界与密码学的隐秘联系。就在他准备坐下时,赵教授突然起身:“1943 年,我们在延安用算盘破译日军密码时,也没人相信电子管能算对数。小孙同志的‘太远’,或许正是我们该提前走的路。”
三、文献堆里的未来预演
当晚的文献交流会变成了量子专场。小孙摊开从香港辗转购得的《自然》杂志,1959 年第 183 期关于 “量子隧道效应” 的论文被译成工整的中文,旁边标注着 “可用于密钥生成”。老陈戴着老花镜凑近,发现字里行间有铅笔写的批注:“若量子态能穿越经典算力屏障,密钥或许该在叠加态中生成。” 这正是小孙构想的 “量子态密钥生成理论” 核心。
讨论持续到凌晨,煤油灯添了三次煤油。当赵教授用缴获的美军密码本举例时,小孙突然想起在资料室见过的抗战时期密码本 —— 先辈们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下的置换表,与他此刻推演的量子置换矩阵,在历史与未来的坐标轴上奇妙重叠。“我们缺的不是算力,是跳出经典框架的勇气。” 他的话让满屋子的搪瓷杯停止了碰撞。
四、质疑声中的星火
12 月 15 日的圆桌会议上,小孙的议题被正式列入议程。他带来的 “量子密钥分发模拟装置”—— 实则是用继电器和光学棱镜搭建的土制模型,在演示时突然断电。黑暗中,他听到有人低声说 “胡闹”,手心的汗浸湿了装置接线。但赵教授的手电筒光很快亮起,照着他重新连接线路:“1953 年我们修雷达,零件都是从战场上捡的,装置简陋不怕,怕的是不敢想。”
当继电器重新发出咔嗒声,小孙指着示波器上紊乱的波形:“这模拟的是量子噪声,真正的密钥该在噪声中诞生。” 他的理论遭到系统工程所老周的质疑:“我们连量子态制备都做不到,谈应用就是空想!” 但上海所的钱工却点头:“去年我们在矿石中发现的量子隧穿效应,或许能做密钥源。” 两种观点在会议室形成涡流,如同量子世界的叠加态,迟迟无法坍缩。
五、雪夜里的矩阵对话
研讨会最后一晚,小孙在锅炉房遇见赵教授。老人往炉子里添煤,火星溅在他军装上的补丁上:“1949 年我在南京接收国民党密码机,美国顾问说我们二十年学不会密码分析。” 他转身盯着小孙,镜片后的目光比炉火更热,“现在他们说量子计算是天方夜谭,你信吗?” 小孙摇摇头,从棉袄里掏出写满公式的烟盒 —— 那是他在火车上推导的量子纠错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