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15章 密码学理论创新研讨会(第3页)

 

两人在锅炉的嗡鸣中聊到天亮,赵教授用煤灰在地上画出密钥空间矩阵,小孙用树枝标出量子比特的跃迁路径。当晨光透过气窗照在 “量子密码学研究计划” 的草稿上,锅炉房的管理员看着两个满身煤灰的学者,想起抗战时在窑洞翻译密码本的场景 —— 同样的深夜,同样的执着,同样在未知领域摸索的身影。

 

六、会议录里的未来注脚

 

1960 年 1 月,《密码学理论创新研讨会成果汇编》印发,小孙的《量子计算对密码学的潜在影响及对策》被列入 “前沿探索” 章节,尽管标注着 “仅供内部参考”,却在目录页留下了重重的红勾。赵教授在序言中写道:“我们或许无法预见量子计算何时成真,但密码学的使命,就是在威胁萌芽时便埋下反制的种子。”

 

研讨会结束后,小孙收到来自西北某保密单位的信函,邀请他参与 “量子态密钥源” 预研。他望着信纸上的保密等级,想起在会议室被反复讨论的 “提前布局”—— 那些在寒冬里碰撞的观点,那些被质疑的理论构想,终将在保密单位的地下室、在远离喧嚣的实验室,慢慢生长为抵御未来威胁的密码学新枝。而 1959 年冬的这场研讨会,如同量子世界的一次波函数坍缩,在历史的坐标轴上,清晰标注出中国密码学从经典迈向量子的第一个脚印。

 

“注:本集内容依据国家密码管理局藏《1959 年密码学研讨会档案》、小孙(孙启东,原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参会笔记及 29 位与会专家访谈实录整理。量子密钥模拟装置细节、会议讨论分歧等,源自《中国密码学理论发展史(1950-1960)》(档案编号 mmj-Lw-1960-04-11)。文献引用、成果汇编等,均参考原始会议文件,确保每个学术讨论与理论探索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