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通信设备防寒技术改进
卷首语
“画面:1960 年 1 月的黑龙江漠河,摄氏零下 42c的极寒中,某边防哨所的通信设备箱被厚达十厘米的冰层包裹,天线支架结满冰棱,在惨白的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光。镜头拉近正在开箱调试的技术员老杨,他的羊皮手套已被冻硬,手指在设备接线处笨拙地翻动,呼出的白气瞬间在护目镜上凝成冰花。工具箱里的水银温度计停摆,显示着突破量程的低温。字幕浮现:1960 年初,当东北边疆的通信设备在极寒中频繁 “罢工”,一场与零下温度的持久战在雪原深处打响。老杨等技术人员用体温焐热冻僵的元件,在冻土上搭建临时实验室,于保温材料与电路设计的双重战场展开攻坚 —— 那些被呵化的冰霜、反复冻裂的显示屏,终将在防寒技术的突破中,见证通信设备从 “畏冷” 到 “抗寒” 的蜕变。”
1960 年 1 月 5 日,哈尔滨通信设备制造厂的会议室里,43 岁的技术员老杨将一叠设备故障报告摔在结着冰碴的桌上,照片里冻裂的显示屏和鼓包的电池让参会人员倒吸凉气。“漠河哨所的报务员说,设备开机半小时就死机,” 他敲了敲报告上的 “-40c环境适应力不足” 结论,“咱们的设备在关内是好样的,到了边疆却像得了‘怕冷病’。” 墙角的老式挂钟指针指向零下 25c,与窗外的实际温度相差甚远。
一、冻土上的问诊
根据《1960 年通信设备防寒改进档案》(档案编号 tx-fh-1960-01-02),老杨带领的 12 人攻坚队抵达漠河时,首先遭遇 “设备生理指标” 检测难题。国产晶体管在 - 30c时的穿透电流增大 3 倍,导致放大电路失效;铅酸电池的容量在 - 40c时仅剩 30%,连指示灯都亮不起来。老杨在临时搭建的地窨子里架起恒温箱,将设备拆解成 67 个部件逐一测试,呼出的热气在箱门玻璃上画出不规则的地图。
“问题在‘血液循环不良’,” 老杨指着结冰的散热片,“设备怕冷,和人冻僵一个道理 —— 要么穿厚衣服,要么增强自身产热。” 他想起 1957 年在朝鲜战场修复美军电台的经历,美军设备的电子管外有层镀银保温套,这个细节让他在笔记本上画下第一个改进方案:给关键元件加装可拆卸保温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