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16章 通信设备防寒技术改进(第2页)

 

二、冰原上的材料革命

 

1 月 15 日,材料攻关组从上海带来的新型保温棉在极寒中失效,老杨蹲在雪地里用放大镜观察,发现纤维结构在低温下收缩,形成导热缝隙。“得找比羊毛更抗冻的‘衣服’。” 他带着队员走进鄂温克族猎人的帐篷,发现兽皮帐篷的防寒原理与设备保温异曲同工 —— 空气夹层能有效阻隔冷气。

 

这个发现催生了 “双层真空保温箱” 方案。老杨与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合作,用玻璃纤维制成内外两层箱体,中间抽成真空,箱壁夹层填充干燥的桦木锯末 —— 这是从当地民居火墙结构得到的灵感。当首台测试设备在 - 45c环境下运行 12 小时未出现死机,老杨的护目镜上,冰花第一次融成水滴。

 

三、电路里的暖气系统

 

电池失效是更大的难题。老杨团队尝试给电池加装加热丝,却因功耗过大导致设备续航骤降。他在煤油灯下载入《低温电池特性曲线》,发现镍镉电池在 - 40c时的放电效率比铅酸电池高 40%,但国内尚无成熟产品。“等不及进口,就自己改!” 他带领电工班改装电池仓,在电极处增加半导体温差发电片,利用设备自身热量为电池保温。

 

显示屏冻裂问题则倒逼光学材料升级。老杨从沈阳玻璃厂的废料堆中找到一种含硼的钢化玻璃,经过 37 次低温冲击试验,终于找到最佳退火温度 ——620c保温 3 小时,能让玻璃的耐低温性能提升至 - 50c。当第一块改良后的显示屏在漠河哨所点亮,报务员小王摸着温热的屏幕感叹:“比咱们的热炕头还可靠。”

 

四、暴风雪中的调试战

 

2 月 8 日,漠河遭遇十年一遇的暴风雪,老杨坚持在户外调试改良后的设备。狂风卷着雪粒打在保温箱上,他跪在地上用身体挡住风口,左手按住摇摇欲坠的天线,右手用万用表测量电路参数。当发现加热电路的温控开关在低温下失灵,他立即掏出怀里的备用件 —— 那是用体温焐热的精密元件。

 

“温度每降 10c,元件参数就跳一次,” 老杨对着录音设备记录,声音被风雪撕扯得断断续续,“得给电路装个‘智能棉袄’,冷了自动加衣,热了自动透气。” 这个想法催生了后来的 “自适应温控系统”,通过热敏电阻实时调节加热功率,将设备能耗控制在安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