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国产密码设备研制启动
卷首语
“画面:1960 年 5 月的北京通信技术研究院,青砖灰瓦的苏式建筑里,第 4 实验室的铁皮门紧闭,窗台上的马蹄表指向凌晨 2 点,玻璃上凝结的水珠顺着 “保密重地” 的红色贴纸滑落。28 岁的项目主设计师小陈趴在绘图板上,手中的鸭嘴笔在描图纸上勾勒出密码设备的轮廓,旁边散落着 23 张废弃的电路板设计图,最上面一张的角落写着 “第 17 次推翻”。他的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俄文版《密码设备构造原理》,书脊处 “内部资料” 的印章已模糊不清。字幕浮现:1960 年夏,当国际技术封锁让进口密码机成为奢望,一群平均年龄 29 岁的科研人员在硬板床与示波器之间开启破冰之旅。小陈和团队用算盘计算逻辑门电路,在继电器的咔嗒声中模拟加密流程,于国产电子管的微亮红光里绘制自主密码设备的蓝图 —— 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描图纸、反复焊接的三极管,终将在密钥转动的齿合声中,奏响中国密码设备从 “空白” 到 “自主” 的序曲。”
1960 年 5 月 10 日,通信技术研究院的保密会议室里,小陈将 23 页《进口密码机拆解报告》摔在栎木桌上,零件分布图上的 “美国制加密芯片” 区域被红笔重重划叉。“苏联专家撤走时说,我们 20 年造不出像样的密码机,” 他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目光扫过 12 名团队成员,“但看看这个 ——” 举起从边防哨所缴获的美制密码机残骸,“他们的密钥转盘用的是黄铜齿轮,而我们的国产紫铜硬度差 0.3 度。” 参会的老技工老王捏了捏自带的齿轮毛坯,指腹留下浅浅的铜锈痕迹。
一、图纸上的密码雏形
根据《1960 年国产密码设备研制档案》(档案编号 mmj-sB-1960-05-02),研制工作始于一场 “材料突围”。小陈团队首先面临 “芯片真空” 困境:国内尚无成熟的集成电路技术,只能用晶体管和继电器搭建逻辑电路。在实验室里,他们用红、蓝、绿三色导线区分密钥流、控制流、数据流,电路板上的焊点密集如棋盘,老王戏称这是 “用缝纫机绣花”。
首个原型机方案采用 “机械 + 电子” 混合架构:外部是国产黄铜打造的密钥转盘,内部是 64 个锗三极管组成的加密模块。小陈在设计笔记中写道:“没有进口芯片,就用离散元件搭起‘数字长城’。” 但当首次通电测试时,密钥生成速度仅 0.2 次 / 秒,连人工加密都不如,年轻技术员小张盯着示波器上缓慢跳动的波形,急得直搓手。